晉安區聚焦“三大工程” 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新模式
2020-07-28 10:00:56 【字號 大 中 小】
晉安區被列入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區以來,立足群眾需求,聚焦筑基、引領、暖心“三大工程”,通過打造文明實踐的多維共建矩陣、同心共進格局、服務共享平臺,讓文明實踐有深度、有熱度、有溫度,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以來,全區累計開展1500余場次文明實踐活動,參與服務的志愿者達5.5萬人,覆蓋群眾約16萬人次。
一、聚焦“筑基”工程,打造文明實踐的多維共建矩陣。一是搭建“一站式”服務點。堅持“群眾需求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在福州火車北站、區行政服務中心、兩岸社區交流中心、鼓嶺旅游度假區等群眾日常辦事、服務需求集中的重點窗口單位,靈活搭建“一站式”服務點,用文明實踐“擦亮”窗口形象。如,在火車北站,設立全國首個火車站志愿服務綜合體——“八閩第一站”公共服務平臺,為來榕旅客提供交通問詢、列車動態、愛心藥箱、母嬰休息等“一站式”便民服務,目前已服務旅客及往來群眾近30萬人次。二是形成“一刻鐘”服務圈。以“因地制宜,不另起爐灶”為思路,充分依托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黨員活動室和村(社區)文化活動室、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基層意識形態主陣地,全力打造志愿服務網格體系,設立9個鄉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176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形成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貫通、點多面廣的“一刻鐘”服務圈,推進文明實踐工作在基層落地生根。三是打造“一體化”服務網。堅持“鍵對鍵”和“面對面”同軌并行,整合開發志愿服務網絡平臺,編制“志愿晉安”微信小程序,通過設計文明宣傳互動、文明實踐管理、文明效能管理3大功能模塊,開發服務點單、志愿者文明秀、活動任務管理等十余項功能,實現群眾指尖點單,線上派單接單,線下開展服務。此外,將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融合貫通,積極推進兩大中心在文明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項目等方面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深化融合,打造輿論宣傳“一體化”的志愿服務云端網。
二、聚焦“引領”工程,打造文明實踐的同心共進格局。一是選好“宣講團”。精心挑選142名業余講師,分級分類組建包含區級業余講師團、9個鄉鎮(街道)、9個區直系統和1個“夕陽紅”退休干部宣講團在內的20個業余講師團,初步構建一支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宣講隊伍,讓基層理論宣傳工作更接地氣、更具實效。同時,通過舉辦“走‘晉’新思想”系列宣講活動,把抽象、深奧的理論具體化、通俗化,目前已舉辦宣講活動7場,群眾參與達5.1萬人次。二是用好“主陣地”。進一步用好“百姓講堂”“金雞講堂”“道德講堂”“文化講堂”這四個“橋頭堡”,把宣講的主陣地從大會場搬到群眾中,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全程直播,最多時有11萬人同時在線收看。同時,創新打造鼓山鎮“傳習講堂”、茶園街道“善讀講堂”、象園街道“文博樂園講堂”、新店鎮“眾說新語”講堂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宣講陣地,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新思想學堂。三是說好“地方話”。針對平原城區居民,將新思想與眾多表演方式有機融合,編寫發布原創音樂舞蹈快板《打贏防控阻擊戰》、歌曲《珍愛生命反邪防邪》等,并利用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等,讓新思想“天天見”“天天新”“天天深”。針對北峰山區群眾,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創新利用福州歌曲、伬唱劇、閩劇等本土文化,通過演出《貫徹新思想》《悔悟》等特色唱段、鄉村劇目傳播新思想,做到上接“天氣”、下接“地氣”。
三、聚焦“暖心”工程,打造文明實踐的服務共享平臺。一是群眾的“點單”匯“菜單”。與福建師范大學專家團隊合作,成立專項課題調研組,采取實地走訪調研、分發調查問卷等方式,精心設計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志愿服務項目“總菜單”,按點單、接單的流程規范運行,開展“點單+配送”服務,貫通文明實踐“供需鏈”。如,疫情期間,精心設計企業復工服務“總菜單”,在福興經濟開發區內建立500㎡的復產復工便民服務點,成立20人服務專班,開設工業、樓宇、建筑業和商貿服務業4類服務,為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打通“五難”操作鏈。二是資源的“整合”變“融合”。整合區委文明辦、區直機關事務中心、區廣電中心、新店鎮等部門資源,融合建立“北峰農夫市集”“助農在新店”等志愿品牌項目,通過“線上直播”創新農產品“帶貨”模式,打造“互聯網+鄉村振興”模式,幫助北峰山區近50家農企、農戶拓寬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鄉村振興。同時,把文明實踐工作與關心關愛流動兒童工作相融合,創辦“村童媽媽”志愿服務聚樂部,設計“菁英地帶·同沐陽光”志愿服務品牌項目,為流動困境兒童提供幫助,總服務超過2萬人次流動兒童,區域覆蓋率達95%以上。三是服務的“打分”換“積分”。探索升級志愿服務方式,在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打分”工作流程基礎上,增加志愿服務“積分”管理,以績效管理提升活動效果,激活群眾參與志愿服務的內生動力。如,茶園街道建立“愛心時間儲蓄中心”,給每位儲戶發放“愛心時間儲蓄中心”存折,存折上記錄著儲戶提供志愿服務的時間、地點、內容、服務時長、積分及認證人等信息,根據服務積分可兌換相應的服務或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