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晉安新聞網 >> 主題晉安 >> 晉安時評 >> 正文

烏山時評|也說“偽名言”

2023-11-06 15:24:44   來源:福州新聞網    【字號

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層出不窮,讓人深惡痛絕。但有一類很是隱晦,讓人一時難以辨偽識非,說的就是自媒體上流行的名人“偽語錄”。

  也不知別人的手機里面有沒有這樣大量地推送,可能平時我會看一點文學,所以總是會收到關于諸如莫言、錢鐘書、楊絳、張愛玲、林徽因、馮唐等名家的公號內容。起先我都會打開,看完總不免疑心:這真的是他(她)說的嗎?有時還自我開解:可能是摘自他們的小說或其他文章吧。小說中的話,是為小說情境與人物而寫,與作者本身的觀念立場其實有相當距離,所以看起來不大符合他們的文風性格。

  引用名人名言,在傳統寫作里面是比較慎重的,尤其是對還在世之人的話語,更要準確,否則露馬腳,豈不羞煞人?但是漸漸發現,是我太保守了,現在的自媒體為了流量,是不大在乎這些的。莫言不止一次辟謠說那些“莫言說”不是他說的,但是依然止不住大量的“偽語錄”滾滾而來。

  堂而皇之地制造“名人名言”幾乎成為自媒體的一種內容形式。在這種“藝術再創作”中,這些名人(也可以說這些名字)被重新做了分工,承擔了不同的角色。據我觀察,一般來說,“莫言”講人情世故;“張愛玲”講男女關系;“錢鐘書”講處事道理;“楊絳”講親子問題;“林徽因”講情感之道;“馮唐”指點職場迷津……不知道這些自媒體是依據什么分配這樣的“角色扮演”,可能與他們給予大眾的形象有點關系。他們基本屬于“雅俗共賞”的人物,作品雖不乏陽春白雪,但都有讓人津津樂道的軼事,這是大多數人對他們的認識來源,自媒體的標簽迎合了這種大眾心理。

  他們被誤讀,日復一日“偽語錄”的傳播更加強了錯誤的認知。這既是對這些名人的傷害,更是對讀者大眾的傷害。這樣的公號文章閱讀量一般都非常大,可想而知,多少人信以為真喝了“心靈雞湯”,陷在無知的泥潭里而不知。而且以訛傳訛,成為新文章的引言,為害可謂遠矣。

  為什么自媒體喜歡做這種偽文化?原因分析起來大致有:一是投合中國人崇尚名人的心理。一句話你說出來可能平常,但出自名人之嘴,分量就會不一般,用起來頓時有了品位。二是查證門檻高。這些名人的作品量比較大,起碼要看完所有的作品,才好振振有詞說他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吧。三是追責難度大。從法律上來說,這種行為是侵犯他人的姓名權,被盜用了姓名的人,可以通過民事途徑來追究責任。但是,自媒體很可能耍賴說,此人非我們所認為的名人,而是與他們同名的人,因為文中沒有標明身份。四是當事人無法或無心追責。很多已經過世,這就是典型的“欺負死人不會說話”;而莫言、馮唐等活著的人,性格屬于不大會較真的。也就是說自媒體也是會挑人來假冒的。

  其實,這已不再僅僅是關涉幾個名人的個別問題,而是對整體的網絡環境、文化語境、民眾心理等都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第一,扭曲社會價值觀。以文化的名義做不文化的造假之事,從中牟取利益,這是鼓勵胡編亂造的壞風氣,姑息縱容不堪設想。第二,紊亂文化環境。“謊言說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很多人誤以為就是真正的名人名言,對成長中的孩子們尤其是一種認知混淆,對未來會留下一筆糊涂賬。第三,漠視知識產權。“偽語錄”本身的文案作者不冠名,合法權益就無法保障。

  “偽名言”該怎樣治理呢?有人支招像魯迅博物館一樣,建立“魯迅說過的話”檢索系統,但是這種工程過于龐大,時間等不起。據說美國網民建了一個“偽名言”查詢網站,依靠網民的力量自行監控,可能是一個辦法。不管怎樣,平臺要主動想辦法,既然開放了自媒體,就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義務。雖然很難,但是只要真正當回事,就不難。這也是網絡文明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


相關新聞
新聞發布 更多

晉安:風勁帆滿拓新程 乘“數”而上天地寬

站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一場春潮正席卷千行百業。8年的“峰會時間”,見證數字中國

區域特色 更多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