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晉安新聞網 >> 新聞發布 >> 正文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七大環節齊頭并進,推動新店古城遺址保護利用

2021-02-05 10:01:37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管澍  【字號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奇峰屹立的蓮花山嵌綴于榕城北端的翠屏之中,山腳下的高地之上,在“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山水格局中,新店古城遺址規模宏大。作為閩越國的城址,新店古城是閩越文化的命門,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的“根之所在,源之所系”。

  2018年,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福州新店古城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立,以嵌入式工作法,統籌推進遺址保護、考古、規劃、征遷、建設、展示、營運七大環節。兩年時間,七大環節齊頭并進,推動新店古城遺址實現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城鄉面貌品質“兩個新提升”。新店古城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積極打造“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的福州樣本。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古厝群的“人”字型屋脊。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古城遺址公園宋代河堤遺址。

  相關鏈接

  配合疫情防控,新店古城遺址公園一期正式開放之前,福州新店古城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精心制作了“云游閩越”720°VR小程序。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云上”逛古城遺址公園,探訪閩都文化。明日,本報將繼續推出“新店古城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紀實”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規

  與國內先進大院合作

  2020年1月,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編制了《福州新店古城遺址保護規劃》。保護規劃對新店古城遺址的建筑現狀、文物構成、保護區劃、環境整治、考古研究等多方面進行了界定。

  “新店古城是一個遺址性的文物保護單位,規模龐雜,我們希望引進國內先進的大院共同合作,提升這個項目規劃編制水平。”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陳亮說。

  在陳亮看來,原真性保護、考古預留和分期實施是新店古城遺址保護的三大原則。在規劃編制過程中,他們也遇到了很多的現實難題。和國內典型的遺址如西安大明宮遺址相比,新店古城遺址的考古挖掘僅限在近三十年,還擁有很多不確定性,這要求在規劃前就必須做很多排查、摸底和預留。除此之外,與文物保護普遍遇到的問題一樣,這個項目也受時間和生產力的限制,需要分期去實施,而規劃中也需要明確這一點。目前,新店古城遺址公園建設的是第一期工程。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新店古城遺址公園一期的核心區。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已被挖掘并保護起來的漢代城東側遺址。

  兼

  護墻保樹兩不誤

  在今天漢代城西側遺址展示棚里,游客可以看到一條寬0.95-3.5米、長58.5米的遺跡,經專家推斷,這可能是西漢時期閩越人聚落里堤路合一的構筑物,具有防洪功能。

  有趣的是,與西側展示棚遙相呼應的東側展示棚內,一棵約有7米高的古樹從棚罩的天窗里伸展出來。說起這個特意為古樹開的天窗,總設計師嚴龍華有點哭笑不得。他告訴記者,這是一棵掛了“二級古樹名木”牌子的古樹,它的根部正好纏繞在了東側考古發現的古夯土墻上。這就給設計團隊出了難題:如何既給古夯土墻蓋上保護棚罩,又同時保留古夯土墻和古樹?設計團隊絞盡腦汁,最終,請來文物局、園林局工作人員和當地村民一起坐下來合議,找到了一個最佳解決方案。

  在古樹的底部用木板鋪設,留出每塊木板之間的縫隙,以給樹根生長空間,同時為樹冠在棚罩頂部開一扇天窗,讓其向陽而生,而棚罩的支撐柱還不可以落地,要在文物點的外圈,以防破壞文物。

  記者還在古城遺址公園內發現,整座公園除了保留東側的古樹群以外,新種植的綠化園林樹木其實很少,原來這也是為了避免對地下遺跡造成損害、影響后續考古。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漢代城東側遺址保護棚罩開天窗,以方便古樹生長。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古城遺址修復保護也對周邊的37座民宅進行了統一的立面改造。

  古厝群地域特色鮮明

  在古城遺址公園內,三處白墻灰瓦的古厝群分外惹眼。據考證,這三處古厝群大概建于清末民國初,區別于城區傳統建筑,是很有新店村地域代表的古厝。修復、保護和活化這三處古厝群是此次古城遺址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設計團隊人員介紹,與城區三坊七巷古厝“幾”字形屋脊不同的是,三處古厝群均為“人”字形屋脊,建筑采用懸山形式,屋檐出挑。“福州地區向來雨水充沛,區別于城區古厝受空間限制,新店古城建筑的‘人’字形屋脊雖占空間,但能最大限度地增加遮雨面積,同時起到排澇作用。”設計人員告訴記者。

  在現場記者還看到,三處古厝群的墻基都由小塊石頭堆砌而成,上面再搭建夯土墻。原來在沒有八一水庫的時候,古代巖溪的“溪洪”水量非常大,從山上傾泄而下,石頭的墻基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古代先民防澇的智慧結晶。

  在保護修復中,設計和施工團隊不僅還原了上述建筑要素,還就地取材,采用溪卵石和礫石鋪設路面,再現歷史上古厝建造時的場景,修復了這三處頗為珍貴的古厝群。

  如今,東側的古厝群已經成為閩風越韻展示館,將發揮展示和服務功能。其他的古厝群,將逐步修繕成為閩都食俗體驗館、共享直播基地、國風動漫體驗館、源流書館、六藝傳習所、非遺工坊等公共文化設施。

  除了修復這三處古厝群外,設計和施工團隊還對古厝周邊新店村的當代保留民房進行立面改造,采取傳統風格樣式,古樸素雅,與三處古厝群協調統一。

  閩越元素融入雕塑中

  1996年至2019年,新店古城遺址共進行了9次考古發掘和勘探,除了發現戰國至西漢的城墻遺址、護城河外,還出土了戰國晚期的煉鐵石基座、爐膛、陶范、鐵渣等重要遺跡。這些文物器形多樣,色彩濃厚古樸,裝飾以簡單線紋為主,客觀反映了早期閩越族對審美情趣的追求。而這些閩越元素都被運用到了古城遺址公園內的八組主題雕塑中,游客可以通過雕塑了解到閩越獨特的圖騰文化、閩越王國主題文化和閩越先民生活生產的情景。

  本次新店古城遺址公園的雕塑設計請來了中國城市雕塑委員會的會員、著名雕塑設計師林靖。他也是三坊七巷南后街和冶山春秋園等多組雕塑的設計師。和以往的命題雕塑不同,這次的雕塑創作對于林靖來說是一個探尋之旅,尋找閩都文化源頭閩越文化的形成,將這些閩越元素融合到雕塑里,讓大家對這段歷史和文化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在古城遺址公園的中軸線上,一組由三塊巨石構成的浮雕墻《閩越春秋》吸人眼球。它回答的正是“閩越從哪里來”“閩越到哪里去”的問題。細心的游客會發現,主雕塑上閩越王無諸的形象集中了很多閩越文化的元素。他高大粗獷,衣襟敞開,露出閩人的文身,右手握著一把青銅劍,左臂纏著一只蛇,雙腿叉開,直視遠方。

  林靖介紹,這處的無諸形象和冶山春秋園里漢化后的閩越王無諸形象有所不同,彼時的無諸正處在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過程中,閩越文化的融合正體現在他的形象裝扮中。無諸是越王勾踐的后代,南方的青銅冶煉技術在當時具有代表性,所以無諸右手握著一把青銅劍。而閩人崇拜的蛇圖騰則體現在他的左臂上。據史書記載,閩人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斷發文身。“圖騰柱、文字迷墻、虛位以待……還有更多的閩越元素,等著市民、游客自己發現!”林靖賣了個關子。

  又見“第一城”再現閩越風華

  古城遺址公園浮雕墻。

  新店村面貌煥然一新

  從福飛北路南向北左拐,在今天福州繞城高速北端古城1號橋下,嶄新的雙向四車道革新路通往福州新店古城遺址公園。你能想到,一年多以前,古城遺址北側還是大片的廠房和廢舊汽車堆場嗎?今天這里成為古城遺址的北入口和景觀廣場。

  “新店古城遺址公園不僅是一座遺址公園,也是一座群眾活動公園,所以群眾和村集體都很配合和支持。”新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文提到過,除了修復古城遺址公園內的三座古厝群外,此次古城遺址保護修復也對周邊的37座民宅進行了統一的立面改造,恢復民宅原始古樸的風貌,與公園內的古建群交相輝映,這也為民宿等文旅業態引入新店村提供硬件條件。

  水渠挖了,道路通了,路燈亮了,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原本默默無聞的新店村留住了“活態”的古城遺址公園,讓美麗鄉村建設、城市化發展、旅游業開發和閩越文化保護相得益彰。

相關新聞
新聞發布 更多

晉安:風勁帆滿拓新程 乘“數”而上天地寬

站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一場春潮正席卷千行百業。8年的“峰會時間”,見證數字中國

區域特色 更多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