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晉安新聞網 >> 新聞發布 >> 正文

福州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

閩都遺韻奏響新時代華美樂章

2021-07-23 10:48:44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林雅  【字號

  福州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

  新店古城遺址公園。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是一道難題。今年,隨著新店古城遺址公園一期建成,福州在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第36年,成績單上又添了新的一筆——人文與自然結合、歷史與現代交融的遺址保護“福州樣本”。

  福州,閩越國古都,雅號“榕城”,有著7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淀和2200多年建城史。這里,日新月異,高樓林立,充滿了現代氣息;這里,古城總體格局“三山兩塔一條街(江)”未湮可辨,古城歷史文化中軸線保留至今。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福州實踐,是一場久久為功的接力賽。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生機與活力綻放的福州,正唱響新時代的華美樂章。

  一張藍圖

  36年接力繪到底

  從閩江上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曇石山遺址,到沿江兩岸的上下杭、煙臺山等街區,再到馬尾船政舊址;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明清建筑群到城郊鼓嶺中外文化交流地;從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等傳統工藝到閩劇、軟木畫等民間藝術……跨越時間的長河,它們猶如璀璨明珠,閃爍在今天的閩都大地上。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福州實踐,令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為本屆世遺大會關注的焦點。

  1986年,福州成功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揭開了福州名城保護和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高度重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思想理念,推動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引領性的探索實踐。

  這些富有遠見、極具魄力的重大舉措,為延續福州城市歷史文化的“根”與“魂”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福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福州市大力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前瞻理念和創新實踐,持續加大投入,加強改革探索,創新體制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福州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之路。

  福州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

  永泰月溪花渡圖書館綜合體內。

  應保盡保

  名城保護體系形成

  福州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

  夜幕下的屏山鎮海樓。

  夜幕下,縱貫福州城市南北的八一七路,燦若星河。北起屏山鎮海樓,南至煙臺山,串聯起福州古城“三山兩塔一條街(江)”的獨特布局,也造就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特殊自然環境,非常完整地反映漢唐以來福州城市的風貌。

  福州堅持“文化為魂”,高站位謀劃名城保護。從2012年開始,福州就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保護規劃和建設工作。此后,又設立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這也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實體機構。

  名城保護,法治保障是根本。規劃先行,城市更新更科學。近年來,福州市頒布了一系列名城保護法規、規范性文件,編制了《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32項專項規劃,把歷史和文化保護列入城市建設的總體布局,通過強化立法、完善規劃,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

  隨著19個歷史地段保護規劃和六城區內8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的編制完成,福州已形成了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筑群、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老街巷、文物建筑與歷史建筑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名城保護體系。

  此外,經過全市范圍內文物普查,形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485項,完成全市城區范圍17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落點分布確認,擴展形成內容完備的保護體系,切實做到保有所依、應保盡保。

  目前,福州正結合《福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編制,同步開展新一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以加強兩項規劃的有效銜接。同時,《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13年10月1日實施)修訂工作也正在開展中。

  截至目前,福州全市已投入320多億元用于名城、街區、文物、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活用為要

  全方位講好閩都故事

  今年的國際古跡遺址日,三五成群的游客走進剛建成的新店古城遺址公園訪古探幽,聆聽歷史深處的閩越文明故事。

  新店古城遺址公園沒有圍墻,開放式的空間任市民自由步入。公園內部和周邊保留了80多畝基本農田,形成花樣農田網紅打卡點。而動態、活態保護也開創了遺址保護的“福州樣本”。

  同樣,三坊七巷也堅持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坊巷內各類古厝逐步被開辟為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臺以及文創產業基地,延續古厝原有的使用功能,傳承了閩都文化的血脈與精神,同時嵌入現代生活,古為今用。三坊七巷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年接待游客量連續6年突破1000萬人次……這些是對名城保護“福州模式”的最好肯定。

  對文化遺產的活用不僅發生在城市,田園“沉睡”資源也被喚醒了,形成歷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新途徑。比如,永泰嵩口鎮成功推出月溪花渡圖書館綜合體等一批歷史建筑活化利用范本,打造了鄉村文化復興的“嵩口模式”。

  目前,福州市把高水平辦好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作為“十四五”期間的一項重要文化建設內容。

  以此次盛會為契機,福州全力實施了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工程,研究出臺“1+6”系列保護政策,策劃生成91項335個項目,總投資176億元;在積極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工作的同時,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聯合申遺論證和馬尾船政工業遺產申遺論證工作也啟動了……

  “全域推進、分類保護、活化利用、傳承弘揚”,這16個字正是福州經驗的濃縮。福州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讓文物“用起來”,讓古厝“活起來”,讓閩都文化“實起來”,在正確處理“古與今”關系中激發歷史文化資源的強大生命力。未來,福州這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大文章,必將越寫越精彩!

相關新聞
新聞發布 更多

晉安:風勁帆滿拓新程 乘“數”而上天地寬

站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一場春潮正席卷千行百業。8年的“峰會時間”,見證數字中國

區域特色 更多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