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農遺十年,記者對話親歷者、見證者,聆聽背后的故事—— “這是春天的開始”
2024-04-29 09:27:50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藍瑜萍 【字號 大 中 小】
2014年的今天,在意大利羅馬,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指導委員會正式宣布:“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是福建省入選的第一個項目。
消息傳回的那一刻,福州沸騰了,無數人心潮澎湃。這是悠久燦爛的農業文化,為千年之后同樣生長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們留下的一份瑰寶與嘉獎。
“這是春天的開始”。時隔十年,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憶起當年,無不為之振奮。從一個個鮮活的數據與故事中,可深切地感受十年間的種種變化。
三個變化探乾坤
剛采摘下來的新鮮茉莉。(受訪者供圖)
入選農遺十年,仔細分析與觀察,從中可以看出三個可喜的變化。
首先,種植更生態。這是全球農遺保護與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當過度用藥用肥、耕種物種單一等問題逐一浮現,人們開始從農耕文化中破題求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種植理念逐漸回歸。
這個趨勢在福州十分清晰,生動地體現在了種花、種茶上。這兩三年,在福州拿下“國家級生態農場”名號的多是茶葉基地。羅源西蘭鄉七境茶場綜合采取種樹、留草、間作、套種等措施,推進茶園與生態相協調發展;永泰盧峰茶場強化生態管理,改良茶樹品種,保證生產全環節綠色低碳。
與此同時,一批批茶專家、科技特派員走進福州的田間地頭,探討茉莉花生產的生態環境條件、優良茶樹品種選擇以及生態茶園的建設提升空間,努力放大“生態”二字對于農業的影響力。
其次,新意更明顯。農遺是一個十分包容的體系,可吸納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并非要固守傳統。眼下在福州,古老的農業遺產正因科技創新、科研創造,煥發出不竭的生命力。
位于晉安宦溪鎮的近千畝茶山,將數字技術引入生產環節。春茶開采,茶樹抽芽吐芯,背著籮筐的茶農穿梭其間,綠葉掩映下,傳感器、VR全景攝像頭等隨處可見,管理系統在線監測,為茶園帶來優質茶產量15%的提升。
誕生于農遺地的成果,從傳統茉莉花茶,到速溶花茶、便攜花茶餅,甚至還“跨界”研發出健康茶點、系列保健品、護膚品等衍生新品,以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福州茉莉花與茶產品附加值。
再次,文旅更澎湃。農遺保護,十分強調對當地農業文化的挖掘與活化利用。這些年,福州深入挖掘農遺在文化傳承、景觀旅游等方面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充分調動從業者的積極性。
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福州市每年舉辦一場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節、福州茉莉花茶茶王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福州茉莉花茶傳統工藝傳承大師、傳承人比賽。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上下杭、梁厝,到鄉村里的花田、茶山、茶民宿,逐漸連成耀眼的茶文旅板塊,為農遺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申遺成功,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上榜,福州茉莉花茶擁有了“雙世遺”的疊加優勢,在新時代贏得了更多的主動權。
茶農采摘春茶。(影像福州供圖)
位于晉安宦溪鎮的茶山,櫻花點綴其中,成為又一網紅打卡點。本報記者 包華攝
兩組數據顯雄心
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價值提升81.4%
作為中國茶業發展風向標,2023中國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價值評估報告顯示,福州茉莉花茶品牌價值達42.2億元,相比2014年評估的23.26億元,增長了81.4%。
據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研究報告,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帶來的農產品品牌增值在10%~30%。在福州茉莉花茶上,這項數據得到了強有力的印證。
全產業鏈產值破百億元
2023年,福州茉莉花茶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大關,在榕上百家茉莉花茶生產加工企業平均銷量增長20%以上,十年來以翻了數倍,茶葉全產業鏈產值提升了近80億元。快速增長的背后,離不開“三茶”統籌下,政府支持、政策引導、品牌建設等多個方面的加持與助力,尤其在新式茶飲成為新風口的當下,茉莉花茶作為重要的茶基底之一備受青睞,讓福州茶產業在轉型升級中迎來了新一輪的機遇期。
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傳承大師賽。本報記者 林雙偉攝
福州茉莉花茶王賽上,評審專家們正在品茉莉花茶香。本報記者 石美祥攝
永泰梧桐鎮農戶采摘茉莉花。本報記者 陳暖攝
景色宜人的長龍茶山。本報記者 林雙偉攝
五個故事訴衷腸
十年,對于延續了千年的“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來說,轉瞬即逝,但對于身處其中,以點滴奮斗改變生產生活的人們來說,并不短暫。這十年,變化大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日前,記者采訪了五位“故事中的人”,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老花農的一本“增收賬”
十年前,閩侯縣茉莉花種植大戶金昌伙在竹岐鄉蘇洋村承包的200余畝花田,成了農遺重點監測點之一。省農業廳、市農業局還將該基地列為“福州茉莉花核心保護區”。
自從有了這兩張“金名片”,老金的干勁更足了。“這些年,茉莉花的收購價格不錯,去年行情好,一斤花能賣三十多塊錢?!崩辖鹫f,自己基地及時除草、噴藥,施的都是農家肥,種出來的茉莉花品質高,一畝能有400公斤,往往供不應求。
“政府對茉莉花種植很重視,去年新政策出來后,新增一畝能補貼3000元,老基地一畝也能獲得500元的一次性補助,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和支持?!苯衲?,年過六旬的老金還想和村民合伙,繼續擴種,“打算再承包個十幾畝,現在種花,越種越有前景!”
茶企助農,入選全球減貧案例
在福州這塊“全球遺產地”上,花農、茶農與茶企的關系是共生共榮,農遺的保護與發展事關鄉村的振興。福州老牌茶企春倫集團負責人傅天龍很早就意識到,農戶擅長種茶、種花,最大短板在于“遠離市場”,這恰恰能與茶企形成優勢互補。
十年來,春倫一改過去工廠與茶農單一的買賣關系,在永泰春光村、羅源中房村等地,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標準”的模式,將單戶生產的茶農組織起來,建立起覆蓋省內10個基地、茶園面積達4.2萬畝的規模化生產基地,并帶動周邊10多萬名茶農發展就業。
“企業是市場與農民之間的紐帶,要發展自身,也要注重反哺鄉村,助力振興?!备堤忑堈f,2021年,“春倫助力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開發減貧模式”入選全球減貧案例。
“90后”小師傅也有“大手藝”
2014年,“90后”的陸芳清剛從武夷茶學院畢業,選擇福州茶廠實習。
“當時我對花茶的理解還停留在書面上,來了茶廠才知道,福州茉莉花茶的歷史十分悠久,工藝也很特別?!背鮼碚У?,陸芳清一方面覺得新鮮,另一方面又有些忐忑——茶廠里出現了明顯的年齡斷層,根本沒幾個年輕人,前途未卜。
真正讓小陸定下心來的,是一群老師傅的傾囊相授,以及花茶產業的集體回春。“那時有省級傳承人林乃榮老師傅,還有一批傳承大師,他們將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蹦切┠辏懛记逑窈>d吸水般汲取制茶技藝與知識,飛快成長。2022年,他憑借嫻熟的技藝獲得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工藝傳承人大賽第一名的好成績。“作為年輕一代,我要學習的還很多,深感責任重大,希望不負前輩們的諄諄教誨?!?/p>
花茶賽“難倒”茶專家
“‘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入選農遺,是全省茶界的首例?!痹诟=ㄞr林大學教授、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郭雅玲看來,作為省會城市的福州,面對現代工業對農耕文化的沖擊,難能可貴地保留住了精髓部分,也為福州茉莉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年間,郭雅玲數十次以評委的身份,深度參與過福州茉莉花茶名茶、茶王賽、傳承人大賽的評選,卻覺得賽事越發難評?!案骷夷贸稣姹臼拢诨ú韫に?、原料、品牌建設上精益求精,差距越來越小?!?/p>
她表示,福州通過學習、培訓、競賽、考評、表彰等各種措施,有效地推進了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在人才結構上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等梯隊式的傳承人,“這恰恰是農遺可持續發展所需,相當于注入可靠的‘原動力’。”
青年干部化身農遺代言人
這些年,“福州茉莉花茶神州行”走到哪,青年干部楊文文的腳步就跟到哪里。她接連不斷地到成都、深圳、廈門等地參展辦活動、現場推介花茶,近乎場場不落。
作為福州市農業農村局經作站的負責人,楊文文常年與茉莉花茶從業者打交道。農遺十年來,令她感受最深的便是從業者越來越堅定的發展信心。過去講起福州茉莉花茶,不少花農、茶企覺得已然式微,話里話外都透著沮喪。但現在,幾乎可以從每位從業者那里聽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一詞,由內而發的驕傲和認可,讓楊文文對這份工作充滿干勁。
她表示,一定要讓鐫刻在福州大地上的農業文化遺產“走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品嘗到這杯“福州茶”的獨到之處。
福州茉莉花非遺傳承人在福州茉莉花茶文化節上集體展示茉莉花窨制技藝。本報記者 林雙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