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安壽山嶺頭:賡續英烈精神 紅色底蘊繪就鄉村“富美新”畫卷
2024-08-16 10:22:11 來源:東南網 作者:林張清 朱琳 【字號 大 中 小】
穿過茂密山林,綠蔭層疊間,可以望見晉安區壽山鄉嶺頭村聲名顯赫的豬蹄峰。1949年的8月16日,解放福州的第一槍就在這里打響。戰士們前仆后繼,用生命打開福州的北大門,用鮮血換取了最后勝利。
青山巍峨,靜謐地守護著過往;豐碑高聳,沉默中訴說著不朽;歲月悠悠,歷史是最生動的老師。“八一七”革命紀念館內,在解說員的講解下,一幕幕壯烈的歷史場景仿佛穿越時空的屏障,再現眼前……
豬蹄峰上?
打響解放福州的第一槍
時間回溯至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在豬蹄峰,向國民黨軍隊在福州的防守陣地發起攻擊。這一戰,不僅打響了解放福州的第一槍,也成為了解放福州最激烈的一場戰斗。
豬蹄峰。壽山鄉供圖
豬蹄峰,海拔524米,三面懸崖峭壁,宛如一把“尖刀”直插北峰,扼守著福州的北大門。為阻止解放軍南下,國民黨軍第106軍第50師重兵把守,并密集地布下由木樁和鐵絲網構成的鹿砦。?
為打通解放福州的第一條咽喉要道,第10兵團28軍82師245團在豬蹄峰向敵人發起總攻。一番激烈的戰斗后奪取了北側兩個山頭,但在攻取主峰時受阻。8月17日凌晨,在部隊屢攻不克的緊要關頭,3營8連1排排長劉新堂挺身而出,帶領四名戰士躍出陣地,跳過溝坎,勇猛地沖上前去炸毀鹿砦。
在槍林彈雨中,劉新堂的下巴不幸被子彈擊穿,鮮血染紅了衣襟,但他強忍劇痛,拒絕戰友的攙扶,揮手斷斷續續地說:“我不行了,讓我來掩護戰友們吧!”他堅持前行了十幾米才倒下,身上留下了十幾個彈孔。
為了沖破敵人設下的阻礙,九班班長李云才、副班孫立文,戰士楊家壽、孫德俊等數十人前仆后繼,誓要摧毀敵人的鹿砦。在密集的彈雨下,他們一個個倒下,但雙手依然緊緊抓著鹿砦,為解放福州開辟出了一條血路。
在攻下豬蹄峰后,245團又迅速拿下大北嶺、小北嶺等敵人核心陣地,徹底掃清了解放福州城的所有障礙。1949年8月17日,福州宣告解放,這一歷史性的勝利,凝聚了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與生命,也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與無畏。
緬懷先烈
鑄就精神高地續繪時代華章
歲月流轉,槍聲遠去。如今的豬蹄峰重山疊翠,但人們未曾忘卻英勇的戰士們永遠地長眠于這蒼松翠柏間。
為銘記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共福州晉安區委、區人民政府于1999年2月在豬蹄峰南側動工建造“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園。這項工程得到了全區各部門以及廣大黨員干部的支持,他們紛紛捐出自己部分工資,將一份份心意匯聚成公園建設的基石。同年8月17日,福州解放50周年紀念日之際,公園正式落成,成為緬懷先烈、教育后人的圣地。
“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園。壽山鄉供圖
是日立秋,記者前往“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園。踏上50級臺階,每一步都飽含著對革命先輩的深深緬懷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感恩。立于臺階之上,便可瞻仰底座8層、高17米的紀念碑,碑座三面飾豬蹄峰戰斗浮雕,再現了當時激戰場面和軍民歡慶勝利的情景。據了解,自公園建成以來,每年解放紀念日、清明節,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祭掃群眾。
“八·一七”革命紀念館。壽山鄉供圖
緊鄰其側的是“八·一七”革命紀念館,這座由灰色花崗巖構建的兩層建筑,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更顯肅穆。據悉,紀念館于2019年8月17日正式揭牌開館,館內陳列豐富的歷史圖片、文字資料、音視頻資料以及實物等展品,全面回顧了福州解放的過程,緬懷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展示了晉安區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繼承先烈遺志,為人民謀福祉的成果。
文旅融合
煥發紅色鄉村新活力
如何更好地弘揚悠久的革命歷史,為紅色鄉村注入新活力?盤活一個個特色景點,創新推出兩條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是壽山鄉嶺頭村給出的最佳答卷。
其中,憶苦思甜線通過瞻仰“八一七”革命烈士公園、參觀前洋村(九峰村)、欣賞壽山石古礦洞、中國壽山石館,讓游客感受美麗鄉村的巨大變化,銘記革命艱辛與奮斗精神。而紅色記憶線則從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出發,沿途鼓嶺的清風、降虎村的古樸,直至桂湖的寧靜,每一處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該路線將革命傳統教育與放松身心、增加閱歷相結合,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壽山嶺頭集鎮。壽山鄉供圖
嶺頭村是集鎮所在,作為2023年福建省城鄉建設品質提升集鎮環境整治樣板工程,嶺頭集鎮的改造更新是晉安大力發展鄉村文旅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嶺頭一帶古稱桃枝嶺,系古時晉京孔道。據介紹,自宋開辟福甌古道以來,行商人員由此集散,名人文士游覽講學其間,留下200余首詩文作品。在臺灣團隊“認養式”運營模式下,桃枝嶺的公共空間被盤活,修繕古驛道、建成郵驛文化展示,桃枝嶺重新擦亮了自身文化標記,讓來往游客感受到了福州后花園的魅力。
嶺頭大院。壽山鄉供圖
步入嶺頭大院,村民圍坐品茶聊天,游客漫步文化長廊,勾勒出了一幅愜意美好的畫卷……這里曾是村莊的閑置空間,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集“食堂、學堂、醫堂”于一體的公共服務空間集群。大院以黨建引領多方力量,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展陳館、便民服務驛站、鄉村少年宮、媽媽小屋、鄰里廣場等,服務“一老一少”、當地婦女、返鄉青年和外來游客,形成嶺頭集鎮“15分鐘”幸福圈。
同時,依托嶺頭集鎮的“金角銀邊”,見縫插綠,打造7處口袋公園,修建410米的休閑棧道、開展夜景燈光、溪流整治等項目,讓村民推門見綠、移步入園。
“如今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游客絡繹不絕,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嶺頭街的鄭阿姨用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村民們的心聲。以前她的老屋長期閑置,去年被納入外立面整治,鄭阿姨自費修繕并裝修了室內空間,還邀請了臺灣團隊設計庭院景觀。如今,房屋已經成功出租給一家工作室,為鄭阿姨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讓她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嶺頭村民們紛紛感慨道,這是十余年來嶺頭最大的一次改造。目睹了舊貌換新顏,嶺頭街的創業者滿懷信心與干勁,有的改良傳統特色美食,力求在保留地道風味的同時,融入創新元素;有的琢磨擴大店面規模,提升服務質量,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