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晉安新聞網 >> 文化中國行 >> 正文

古調今彈有新聲 探尋福州非遺樂種的突圍之路

2024-06-14 16:25:36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林玉和 王玉萍  【字號

傳承不絕求創新 古調今彈有新聲

探尋福州非遺樂種的突圍之路

以聲感人,莫善于樂。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歲月沉淀下來的藝術瑰寶,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在福州,林浦安南伬、躍進太平鼓等充滿地方特色的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憑借獨特的魅力,留下了輝煌印記,但隨著歲月的變遷,一度面臨青黃不接、瀕臨失傳的困境。

邁進新時代,時光里的非遺古樂如何奏出新韻律、煥發新光彩?連日來,記者深入倉山多地采訪,探尋非遺古樂的傳承與創新之路,感受古老音樂的新時代音色。

古調今彈有新聲 探尋福州非遺樂種的突圍之路

王和杰(左四)帶領隊員在太平鼓傳承基地進行日常訓練。記者 林玉和 攝

輝煌:每遇節慶活動?非遺項目助陣

“咚咚咚……”剛走到倉山區蓋山鎮躍進村,記者就聽到了陣陣鏗鏘激昂的鼓聲,如聞戰鼓。原來,躍進太平鼓傳承基地的隊員們正在進行日常訓練,鼓者王和杰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飛,十余人分列兩側,擊打著大鑼、小鑼、甌鑼、大鈸、小鈸等伴奏樂器,鑼鼓齊鳴,鼓聲尤為高亢。

躍進太平鼓有“福州古典音樂活化石”之譽,被列為福州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躍進村步卓一帶是其發源地。

“躍進太平鼓起源于后唐,興盛于宋代,在清代中葉極為盛行,它與閩王王審知頗有淵源,相傳原來是軍中指揮將士作戰的戰鼓,后來演變為閩國宮廷鼓樂。”市級非遺項目“躍進太平鼓”代表性傳承人王和杰告訴記者,太平鼓最初在民間俗稱“鑼鼓板”,在當地人的長期生活實踐中,吸收了閩劇的音樂元素與樂師的鑼鼓演奏技藝,最終演變成現在的太平鼓。

躍進太平鼓的主體樂器是雙面蒙皮大鼓,相當于樂隊的總指揮,還有鑼、鈸等伴奏樂器,配有瑯瑯上口、代代相傳的繞口令似的曲譜。曲聲先是相對徐緩溫和,然后趨向緊湊,之后沖向高潮,如疾風驟雨,令人精神抖擻。

鼎盛時期的太平鼓在當地有多么受歡迎?“村里的老一輩都說,太平鼓打到哪里,哪里就太平。20世紀50年代最輝煌時,村里有多支太平鼓隊,村民在田間地頭利用農閑時間練鼓。”王和杰說,春節期間打太平鼓已成為村里的固定節目,除夕辭舊歲、正月迎新春、正月十一看新娘、正月十五鬧花燈等,都要用太平鼓助興。

躍進村往東約6公里的城門鎮林浦村一帶,另一種古老民間樂種安南伬(也稱安南鼓)已流傳千年,被列入福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林浦安南伬是福州唯一的單門獨一樂種,也是民間罕見的中外結合樂種。”說起林浦安南伬,代表性傳承人程郁綱言語中滿是自豪。

相傳南宋末年宋元戰爭,南宋君臣一路抗元至林浦,宋端宗趙罡在林浦稱帝,隨從樂師把古越南國(時稱安南國)“吹吹打打”的異國音樂傳授給了當地民間藝人。安南伬傳入林浦后,經與福州本土音樂的融合和改良,演變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林浦安南伬。

“現在的安南伬廣泛吸收了福州閩劇音樂的琴串(幕間曲),加強了管弦樂部分的演奏效果。”程郁綱介紹,城門鎮自古流傳著“安南鼓,響叮當,金玉滿堂谷滿倉”的民謠。安南伬是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經常出現在本地慶豐收、迎嘉賓、各類祭祀活動中,乃至福州的對外交流活動中。1985年,日本長崎市中日友好訪華團來榕訪問,林浦安南伬樂隊參加了聯歡會演出,獲得高度贊譽;1994年7月,林浦安南伬樂隊應邀為出席亞太地區民間民族音樂研討會的亞洲、太平洋地區各國專家學者演奏傳統曲牌,引起了國際友人的濃厚興趣。

困境:演出缺乏市場?隊伍青黃不接

傳統音樂生長在特定文化土壤中,有著鮮明的地域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音樂生存的文化生態和地理空間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地方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正面臨困境,突出表現在缺乏市場,且技藝掌握者老齡化現象突出,年輕人認同感較弱、不愿意學習。這些因素導致傳統民間樂種青黃不接、盛況難再。

古調今彈有新聲 探尋福州非遺樂種的突圍之路

林浦安南伬代表性傳承人程郁綱展示演奏技藝。記者 王玉萍 攝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一個月演出20多場,現在一年的數量也沒有這么多,而且以非遺傳承演出展示為主。”程郁綱說,安南伬節奏歡快,常用樂器涉及打擊樂、管弦樂、彈撥樂,包括高音鼓、大鑼、嗩吶、逗管、二胡、椰胡、大小三弦等,“一支安南伬表演隊伍至少需要10人,現在村里僅剩7人掌握這些技藝,且年齡在50歲到72歲之間,經常請外援才能組隊演出。”

程郁綱從16歲開始學習安南伬,參加演出50多年,10多種樂器樣樣精通,還能聽音記譜。出于骨子里的熱愛,他整理譜寫的安南伬樂譜多達90多首,還經常從市場上收藏一些安南伬樂器。在他的收藏室里,二胡、椰胡、逗管等樂器樣樣皆備,擺放得整整齊齊。但他的這份熱愛有點孤獨,“演出沒有市場,年輕人不愿意學,接力棒無人可接,很擔心安南伬以后真的成為歷史。”程郁綱感嘆道。

躍進太平鼓一度也面臨這樣的尷尬。王和杰說,20世紀50年代之前,太平鼓曾一度流傳到步卓村邊的北園、山南嶺、程巷等村落,當地村民紛紛學習太平鼓,組建本村的太平鼓樂隊。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多個自然村完成征遷,周邊地區的太平鼓樂隊相繼解散,“目前僅剩我們躍進村一支完整的鼓隊,隊員以老人為主,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了”。

突圍:古樂走進校園?煥發新的生機

面對青黃不接、瀕臨失傳等困境,如何推動地方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在新時代激發其新的生命力?這個問題亟待破解,非遺傳承人正在積極探索解題之道。

非遺進校園便是舉措之一。從2012年開始,程郁綱每周都會來到林浦小學,給對安南伬感興趣的中高年級學生開展指導訓練,讓林浦安南伬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2021年以來,我們濂江村‘兩委’干部系統梳理出安南伬的歷史脈絡,采取定期開展表演活動、推動非遺安南伬進校園等方式,讓古老音樂活起來。最多的時候,有100多名學生報了安南伬的興趣課。”程郁綱說。

安南伬進校園前一年,躍進太平鼓走進了郭宅中心小學,王和杰帶著隊員一起給孩子們傳授太平鼓技藝。如今,學習太平鼓已成為郭宅中心小學的一大特色,該校編排了適合少年兒童傳習的“太平鼓舞”,學校還被評為“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學校”。

在躍進太平鼓隊員眼中,“80后”的王和杰是一個“能折騰、會折騰”的隊長。從小學習太平鼓的他,“十八般鼓藝”樣樣精通,除了躍進太平鼓代表性傳承人身份外,他還是躍進村黨委書記、村主任,以及倉山區“非遺進校園”項目的指導老師。“除了學校之外,駐榕某部隊最近也找上門來,邀請我借鑒太平鼓,給他們編排戰鼓。”王和杰說。

為了留住鄉愁記憶,讓非遺太平鼓文化在新時代“火起來”,王和杰改變太平鼓不傳外村人的規定,積極為鼓隊吸收新鮮“血液”。在他的大力推動下,隊員們積極培養自家孩子對太平鼓的興趣。“我家孩子,有時吃飯時都忍不住用筷子敲擊碗沿,這是平時練習太平鼓形成的肌肉記憶。”王和杰笑著說。

“以前太平鼓隊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但現在以年輕人為主,平均年齡35歲,其中有幾個還是學生,年齡最小的16歲。”隊員王尋告訴記者,正是在王隊長的推動下,隊伍一改舊貌,變得年輕有活力。

這支年輕的太平鼓隊,定期開展訓練,主動“走出去”,參加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節等各類民俗公益活動。今年元宵節,躍進太平鼓隊還走上街頭,在煙臺山參加倉山區組織的慶元宵系列民俗表演活動,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演出視頻在抖音發布后,吸引眾多網友轉發、點贊。

躍進太平鼓的傳承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今年2月,倉山區躍進太平鼓協會登記成立。在6月10日舉行的2024年福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上,倉山區躍進太平鼓傳承基地成功入選福州市第九批非遺項目傳承示范基地。這些都為其創新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

“躍進太平鼓不僅是一項非遺,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村民們很珍惜這項非遺,為了留下文化記憶,我們村里的一條新建道路,經大家商議,決定用‘太平鼓’命名,提出申請后很快獲得了批復。”王和杰深有感觸地說,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準備籌建太平鼓文化長廊,展現太平鼓的歷史傳承,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這一寶貴的非遺文化代代相傳。

相關新聞
新聞發布 更多

晉安:風勁帆滿拓新程 乘“數”而上天地寬

站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一場春潮正席卷千行百業。8年的“峰會時間”,見證數字中國

區域特色 更多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