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實踐|江蘇無錫梁溪:“暖宅筑心” 撐起社區關愛服務一方藍天”
2020-06-10 15:35:58 【字號 大 中 小】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北大街街道麗新路社區常住戶籍2079戶,常住人口3604人,60歲以上老人達1578人,占社區人口的44%,老人群體中高齡、失能、獨居等群體所占比重較高,面臨著嚴重的照顧難、就餐難、就醫難、健康支持難、心理精神慰藉難等“五難”問題,社區公共服務的任務十分繁重。
多年來,社區以黨建引領,探索精準幫扶困境老人的“暖宅”工作法,拓展提升了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為老人解決生活和健康后顧之憂,提升生活品質。
暖流引涌,共筑志愿服務的愛心
在黨總支的組織下,社區成立了以黨員為核心的“暖宅志愿團隊”,協調暖宅餛飩店的經營行善工作和解決老人生活困難。餛飩店從成立以來一直由志愿者無償參與經營,在“吃一碗,捐一碗”理念的倡議下,已經為“暖宅有愛”孤困老人精準幫扶基金積累了近萬元資金,用于為社區孤老、殘疾人以及環衛工作者等困難群體和服務人員提供愛心午餐,形成了社區倡導、社會參與、再服務社區的良性循環。
疫情防控期間,志愿者通過餛飩店平臺,利用各種途徑向隔離家庭、卡口執勤隊伍、社會支援組織等送上關愛物資,成為一支寒冬戰疫中的溫暖隊伍。志愿團隊創新“四單制”工作法,通過群眾下單、小區報單、社區派單、志愿者接單的工作模式,實現與居民所需所想精準對接,把服務工作引向深入。生意紅火的暖宅味道愛心餛飩店也成了如今的“網紅餛飩”。
暖意充盈,共筑共享空間的貼心
社區創新打造“室內+戶外”雙享融合互動空間。利用暖宅現有空間打造社區書屋、聊天室、愛心茶室、愛心超市等系列居室,通過繪畫、書法、剪紙等共享微課堂將老人居家休閑的空間轉移至社區核心暖宅,創造居民之間的交流空間,以此增進鄰里情感。
針對困難老人,社區還專門設立“一會一日一護”陪伴活動,每個月組織“愛心日”生活照料,“暖宅”生日會,“心靈守護”陪護活動等,逐步形成了社區孤老“事事有人問、件件有人管、處處有人幫”的良好氛圍,使社區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
暖心調解,共筑議事協商的同心
“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麗新路社區創辦“五維議事”工作法,巧解矛盾促和諧。“五維”即家庭、鄰居、樓棟、小區、社區五個維度,鄰里糾紛、小區管理等大小事皆由“暖宅調解員”幫助協商解決。搭配“三必到六必訪”工作原則:“三個必到”,居民有突發性事件,有不滿情緒,有大的家庭糾紛必到;“六個必訪”,對困難家庭、住院病人、失業人員、孤寡老人、特殊對象、刑釋解教人員必訪,真情溝通解民憂。
社區建立周例會、周末居民接待日、民主聽證會等制度,以共商共管,重點解決涉及多方利益的大事難事,將群眾服務工作擺在案頭、放在心頭,虛心接受居民群眾的批評與監督。以組織討論、評議、投票等形式,積極引導居民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逐步形成了一套“議事、協調、表決、實施、監督”的民主協商運行機制,全方位收集社情民意,形成有序參與、平等議事、凝聚共識的良好局面,有效激發居民參與和諧社區建設的主動性,完成由“居民”到“主人”身份的轉變,促使老新村煥發新活力。
暖聲傳播,共筑文化引領的信心
社區是文化宣傳的基層陣地,也是文明實踐的第一課堂。麗新路社區利用宅間廣場搭建“親民舞臺”,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堅持“五有”標準和“四有”原則,把政策宣講、普法教育、家風培養、文化熏陶等內容融入各類活動中,做到“有陣地、有隊伍、有經費、有活動、有平臺”,讓居民群眾“有認同、有參與、有歸屬、有感觸”,力爭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社區以“黨建搭臺,居民唱戲”,搭建群眾“傳聲”通道,把想說的、盼望的、期許的想法和正能量故事傳播開來,以文育人,以事感人,創造積極和諧的社區文化基礎。為了能讓居民群眾深入理解新文化新知識,邀請錫劇團改編經典劇目,將理論宣講穿插在本幫戲劇演出中,傳唱新時代新思想,同時邀請“名家名嘴”用榜樣故事感染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