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全國試點工作的實踐和思考
2020-08-18 11:34:07 【字號 大 中 小】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上無范本,周無樣本。打個比方就是中央審時度勢出了一張考卷,給了一個只有答題原則、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要求我們在探索中創造性形成答案。自2018年8月被列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以來,海安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結合,著眼更好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把握中央精神,突出工作重點,大膽改革創新,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樣板。
一、加強頂層設計,精心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央廚房”
實踐中心探索“三化(劃)機制”構建“實踐網”。“三化(劃)”即策劃、孵化、催化。中心以傳思想、做志愿、育文明為目標導向,按照“套餐”理念,通過“三化(劃)機制”織密“實踐網”,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100米”。一是頂層策劃,用心設計制定“全套菜譜”。結合文明實踐五大工作任務,以文明實踐日歷為抓手,持續奏響文明實踐“春之聲、夏之韻、秋之實、冬之暖”四季歌。按照50多個節日節點性時間安排,“套餐式”策劃、統籌、部署面上工作。明確文明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項目實施的責任部門,指導八大平臺、六類基地、實踐所站點常態化開展有深度、有溫度、有熱度的文明實踐活動。針對文明實踐日歷設計的活動跨度時間長、涉及面廣、參與人數多的實際情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完善文明實踐指揮中心云平臺,將全年計劃、月度重點、每旬提示、參與單位等定期推送,打造精準把握動向、有效連接各方、協調指揮有力的“最強大腦”和“神經中樞”。二是多方孵化,用活資源培育“特色菜系”。凝聚各方志愿組織力量,整合各種專業資源,培育專業志愿隊伍,開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禮遇志愿者等多種形式,建設群眾身邊永不走的中國特色志愿隊伍。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導向,進行孵化培育,靶向定制志愿服務項目,建立項目庫。整合各類資源,吸引社會公益組織加入,引導黨員干部、基層群眾、社會組織三方參與、三方聯動、三方提升。三是全面催化,用齊材料烹制“豐富菜品”。在實踐所層面,注重因勢利導,創造性將中心要求落到實處,為群眾派送文明實踐“四季套餐”,指導策劃實施可復制、有示范、能輻射的文明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項目。在實踐站層面,突出因地制宜,活用鄉土賢人等社會資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具有鄉土氣息的文明實踐活動,為群眾補充理論、科技、健康、文化、生活等“營養快線”。在實踐點層面,按照“鄰里鄉吧”模式,圍繞就近就便,對5000個群眾身邊的志愿服務陣地進行提檔升級,設立便民服務場所,引導村民共建和諧鄰里、共享精神食糧、共用便民物資等。
二、注重承上啟下,精準派送新時代文明實踐“四季套餐”
實踐所實施“三傳舉措”壓實“聯通網”。“三傳”即傳導中心要求,傳達群眾意愿,傳送理論政策。通過構建運行有效通暢的工作機制,及時傳導中心要求;依托文明實踐云平臺,深化實施“村居吹哨部門報到”文明實踐項目,雙向互動傳達群眾意愿;全面整合陣地資源,持續創新宣傳形式,群策群力傳送理論政策。一是構筑“四季套餐”科學配送體系,實現要求傳導。通過構建科學有效運行機制,將中心要求及時傳導到基層。建立健全聯絡機制。各實踐所配備專門聯絡員,組建聯絡群,建立聯絡通訊隊伍,實時將中心辦公室最新要求、工作指令發送至基層聯絡員。建立健全督查機制。各實踐所組織并指導站點建立“8+N”支志愿隊伍,對各實踐站點開展活動情況定期進行統計、分析、匯總。對未開展活動的實踐站點予以及時跟蹤督查,了解相關情況,提出解決措施,引導督促基層實踐組織結合文明實踐日歷序時化、常態化派送“四季套餐”。建立健全“閉環”機制。各實踐所對實踐站、點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跟蹤,通過走訪群眾、觀摩活動、明察暗訪等形式了解基層群眾對于文明實踐活動的知曉率、參與率和滿意率。根據群眾“評單”意見及大數據線上分析功能,對實踐活動質效等進行研判,建立健全以“百姓下單、中心分單、志愿接單、圓夢銷單、群眾評單”“五單”工作的精準閉環機制,實現志愿服務群體“多元”、服務時間“常態”、服務方式“互動”。二是運用“客戶需求”精準把控策略,實現意愿傳達。依托文明實踐指揮中心云平臺,運用“海安市文明實踐”公眾號,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深化“村居吹哨部門報到”項目,將群眾意愿傳達到部門。一方面定期開展“圓夢微心愿”活動。聯合全市80多個機關部門,除了征集心愿滿足群眾個性化要求外,還定期組織集中開展共性心愿圓夢活動。另一方面以“項目化制單”形式組織文明實踐活動。通過大數據分析,設計滿足群眾需求的“普惠性”“個性化”志愿服務項目,制定項目標準,每月安排各條線部門開展志愿服務,將文明實踐“四季套餐”送到群眾身邊。三是健全“精神食糧”常態供應模式,實現理論傳送。探索“一體化專業式打造,雙渠道覆蓋式傳播,多組合套餐式創新”工作途徑,將理論政策傳送到基層。一體化打造專業式理論空間和宣講團隊。打造理論工作空間,培訓理論宣講專業志愿者。利用“名師工作室”“名嘴孵化點”“理論傳播基地”“板凳課堂”等理論工作空間,培養更多基層宣講骨干,通過“鄰里會”“連心會”“庭院會”“干群會”等形式深入基層開展通俗化、分眾化、常態化宣講,推動黨的理論政策進千家萬戶、入百姓心田。多組合套餐式創新烹制“思想套餐”。發揮“區鎮搭舞臺”作用,整合各類資源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理論文藝作品,放大“理論+文藝”宣講方式效應,讓黨的創新理論“活”起來、“動”起來、“潮”起來。聯合平臺部門,為基層群眾制作傳送“理論套餐”,“文化套餐”“教育套餐”“科技套餐”“健康套餐”等,將文明實踐日歷列出的50多場有溫度、鮮度和色彩的文明實踐“四季套餐”送到群眾身邊,滿足各種層次、各類內容需要,讓群眾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線上線下雙渠道實現全方位覆蓋式傳播。統籌線上線下陣地資源同向發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矩陣。通過網格化覆蓋、小分隊宣講、面對面交流等形式,實現受眾群體的廣覆蓋。借力融媒體中心現代傳媒優勢,創新理論產品形態,打造“網紅”學習產品,以“理論能量”引領“網絡流量”,用“理論魅力”激發“社會向心力”。
三、突出因地制宜,精確速遞新時代文明實踐“營養快線”
實踐站圍繞“三落要求”織密“服務網”。“三落”即思想落地、實踐落細、文明落實。實踐站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第三級陣地,與群眾關系極為密切,通過“三落”舉措織密“服務網”,精確速遞“營養快線”,讓新思想落地、實踐落細、文明落實。一是整合資源派送“經典營養快線”,推動思想落地。整合陣地資源夯實宣講基礎。整合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掃黃打非”站點、關心下一代輔導站等陣地功能及資源,利用231個綜合文化大禮堂,推動理論講堂、道德講堂、社科講堂“三堂融合”,建設成為理論宣講高地和文明風尚傳播基地。結合文明實踐日歷安排,為群眾講解黨的新政策、講述中國傳統文化、講清防詐騙技巧、講好文明禮儀等。整合人才資源豐富宣講形式。充分挖掘鄉土人才資源,引導吸納“五老”、鄉賢名人、各級道德模范、百姓名嘴等加入新思想宣講行列,組建群眾身邊永不走的理論宣講志愿服務力量,在黨員活動日、農民讀書日及各類文明實踐節日,通過相聲、快板曲藝表演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新思想、宣傳新政策。整合設施資源拓寬宣講途徑。利用村廣播、紅色大喇叭、移動音響等,每天固定時段或在廣場舞間隙時刻,開設十分鐘“大喇叭時間”,宣傳新思想及鄉村振興、致富興業等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理論方針政策和知識。二是完善機制速遞“多彩營養快線”,推動實踐落細。完善“鄉風文明積分”制度,以“鄰里文化小風景”做好“鄉村治理大文章”。圍繞弘揚時代新風和培育時代新人,全面推行“鄉風文明積分制”,梳理正向行為、負向行為清單,劃分具體積分區間,根據積分設置兌換獎品。進行月度評議積分、季度排名公示、年度表彰激勵,半年征集一次群眾意見,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完善調整兌換獎品種類,提高積分吸引力和群眾參與積極性。通過舉辦鄰里節、星級文明戶評比等活動,實現自評村級文明戶達95%以上,形成“鄰里守望、鄰里融情、鄰里共議”的文明風尚。深化“群眾吹哨志愿者報到”制度,打通需求“最后1米”。村居實踐站每日要安排志愿者值班。并為所屬志愿者合理劃分志愿服務責任區域并明確“包干”責任。確保對于村民提出的合理訴求,值班和責任志愿者須第一時間“報到”,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建立群眾意見反饋制度,有效回應呼聲及建議。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醒目位置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意見箱,每月底由實踐站站長召集例會,對當月文明實踐工作進行總結,對下月工作進行部署。根據群眾反饋意見列出問題清單及時整改完善,確保文明實踐工作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不斷提高。三是創新方式自產“特色營養快線”,推動文明落實。以“身邊榜樣”壯大志愿力量。在鞏固文明實踐志愿者以村“兩委”工作人員、黨員、村民小組長等人員為主的基礎上,通過骨干成員的示范引領,讓身邊人講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身邊人,帶動“身邊好人”、文明家庭、返鄉青年、草根文化能人等加入志愿隊伍,成為群眾身邊永不走的志愿服務隊伍,實現“宣講有聲音、關愛有行動、辦事有商量、文化有傳播、環境有保護”。以村規民約規范議事程序。健全村規民約,實現“有事依規辦”。做到村民的規矩自己定、村民的理自己評、村民的矛盾自己解,有效引導村民遵規守禮。依托村民自治組織,實現“有事好解決”。發揮鎮級“鄉賢協會”、村級“鄉賢工作室”“紅白理事會”“老娘舅”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用老百姓的“理”平老百姓的事,弘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風尚。以守望互助建立“朋友圈”。以趣緣、業緣、親緣為紐帶,以共同興趣、共同專長、共同訴求為基礎,建立村民互助“朋友圈”,實現難事共解、急事互幫、喜事共慶。
四、圍繞就近就便,精致烹制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常便飯”
實踐點通過“三巡活動”建成“幸福網”。“三巡”即巡講新思想、巡展新生活、巡演新曲藝。實踐點既是深入農村的基層“神經末梢”,又牽動著“腦神經中樞”,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后1米”關鍵環節,通過“三巡活動”精致烹制“家常便飯”,建成“幸福網”。一是家家到、戶戶暖,巡講新思想。放大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效應,組織基層一線名嘴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黨員群眾的需求,走村入戶開展分眾化、個性化、通俗化宣講,讓新思想新理論新政策深入人心。依托860個理論傳播點,網上網下輻射傳播。發動理論文藝骨干,創作三字歌、快板書、唱鳳凰、唱道情、花旦舞、三句半等理論文藝作品,探索“板凳課堂”“理論微聊會”“姐妹微家”“三人行宣講”“鄰里會”等特色宣講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二是講文明、樹新風,巡展新生活。通過舉辦文化節、干群會、好婆媳評選等,引導農村群眾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通過“農技推廣到田頭”、移風易俗“四樹五禁”宣傳展演,田間操、工間操推廣,倡導群眾踐行文明生活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不斷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實踐點建設成群眾的“感情寄托點”、文化生活的“情緒釋放點”,讓群眾的精神生活日益豐盈和美好。三是敲起鑼、打起鼓,巡演新曲藝。培育引導鄉土文藝“民星”,尋找鄉土賢人,創作具有鄉土氣息的作品,傳承創新龍舞、水鄉號子、花鼓等傳統文藝豐富實踐點活動內容。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由“文化駐村”催生“村生文化”。舉辦市級層面“實踐點里心連心”優秀曲藝項目評比,將實踐點曲藝巡演活動不斷推向高潮。組織獲獎曲藝到各星級實踐點義演、巡演,以點帶面、多措并舉促進實踐點建設“活”起來、“嗨”起來、“靚”起來。(中共海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