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統籌” ,打造高質量新時代文明實踐“海安樣本”
2020-10-22 16:41:57 【字號 大 中 小】
自2018年8月被確定為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市以來,海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南通市部署要求,以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首要任務,以弘揚時代新風、培育時代新人為具體目標,以“全省示范、全國一流”為工作定位,創新實踐路徑,打造工作品牌,凝心聚力、扎實推進,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海安樣本”。“30×50”百姓名嘴孵化志愿服務項目入圍“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工作創新案例”。海安文明實踐助力抗“疫”、移風易俗“四樹五禁”、全國首創文明實踐日歷等經驗做法全省放樣,全國有影響。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日報、中央文明網、中央文明辦文明實踐公眾號、學習強國等三十多家省級以上媒體先后500多次報道海安特色做法。
一、統籌實踐陣地建設,形成整體聯動覆蓋城鄉的強大體系
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發揮統籌協調、組織實施作用,盤活各級各類資源,打造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志愿服務矩陣,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
1. 強化縱向到底,構建層級實踐矩陣。明確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點四級組織體系和功能定位,下好全域文明實踐“一盤棋”。實踐中心作為“最強大腦”進行頂層設計,精心打造“中央廚房”,出臺運行制度,壓實層級管理機制。17個實踐所注重承上啟下,激活區鎮、街道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道德講堂、文化禮堂、農家書屋以及各類主題廣場等資源,旗幟鮮明亮出“我們的陣地”,精準派送“四季套餐”420余份,形成“一域一特”。231個實踐站因地制宜,在固化“六大規定動作”中傳思想、做志愿、育文明,常態速遞“營養快線”923份,形成“一站一品”。 5000多個文明實踐點打造“10分鐘志愿服務圈”,組織實施“家家到、戶戶暖”行動,開展微小型活動2000多場,做好群眾喜愛的“家常菜品”,將創新理論講到田頭,暖心服務送到心頭。
2. 強化橫向到邊,構建內外聯動體系。今年,在五大平臺基礎上,新增法律服務、健康促進、扶貧幫困三大平臺。八大服務平臺聚合相關部門專業資源,用活公共服務資源,傳授培訓志愿者專業技能,面向社會開展專業性、示范性、孵化性的志愿活動。配置“8+N”志愿服務隊伍,更好地指導服務基層開展活動。吸納“福緣”、義工聯等社會公益組織參與,形成機關黨員干部、社區居民群眾、社會公益組織三方參與、三方聯動、三方提升的志愿服務新局面。80多個部門結合“村居吹哨、部門報到”“群眾吹哨、志愿者報到”項目,將志愿服務橫向延伸至校園、軍營、網絡、部門企業、田間地頭等群眾聚集地,建成遍布城鄉的文明實踐陣地。
3. 強化合縱連橫,構建智慧管理格局。依托文明實踐“云平臺”指揮中心,開展“云端”直播,將理論送到“心上”、文藝送到“耳邊”、技能送到“指尖”。通過可視化技術,將宣傳思想文化資源整合提升,推動現有公共服務平臺協同一體運行,構建出實時指揮,全程跟蹤、互聯互通的智慧管理格局。按照工作導圖,每日專人值班,督促各級文明實踐組織,常態化組織開展網上志愿服務、圓夢微心愿等活動。把“云平臺”打造成線上學習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臺、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云端”陣地、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的精神家園。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海安市同步開展網上文明實踐活動14000多次,志愿者活躍率達100%。
二、統籌志愿活動開展,形成新思想引領新發展的強大活力
堅持文明實踐與市委中心工作高度結合、深度融合、緊密配合,為推動海安破“疫”復蘇,奪取疫情防控、經濟發展“雙勝利”,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提供重要支撐。
1. 開展“燎原”宣講,放大創新理論引領力。實施“30×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組織1500多名理論宣講志愿者,圍繞“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打好脫貧攻堅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和群眾生產生活、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話題,開展進企業、進庭院等“七進”式燎原宣講5000多場,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兒,說老百姓關心的事兒,講老百姓愿意聽的理兒,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群眾之間產生更多的融入感、親切感、共鳴感。充分釋放231個村(居)“紅色大喇叭”“空中”輻射功能,實施“板凳課堂”、小螞蟻宣講團、“庭院微聊會”、“青學社”等20多個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項目。堅持理論宣講“大眾化”與“化大眾”相結合,讓群眾當好家鄉“播音員”“宣講員”,將黨的方針轉化為鮮活案例,用小人物折射大時代,用小案例展現大藍圖,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增強群眾對新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2. 突出“套餐”派送,激發中心大局戰斗力。將文明實踐與新時代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志愿服務鮮活力、生命力。組織近千名“土專家”“田秀才”,深入村組開展技能輔導,讓村民既富口袋也富腦袋。231個實踐站采取“村營合作社+種植+農技”模式,加大先進技能引入,拉長農民致富鏈條。打造“文旅+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依托樂百年小鎮、龍湖山莊等,發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深入企業、建筑工地等開展志愿服務,實施“服務企業科技行”項目,將思想、文藝、溫暖等“套餐”派送到群眾身邊,把文明實踐站點打造成項目招商“前沿哨”,聚賢聚能“強磁場”,吸引更多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技術等入駐海安,為建設“產業高地 幸福之城”凝聚磅礴偉力。今年上半年,海安地區生產總值544.2億元,增長3.8%,增幅南通第一。
3. 用活“五單”閉環,提升為民服務凝聚力。圍繞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接單”“圓單”,群眾“評單”“五單”閉環模式,將網上“云服務”與網下志愿行動相融合,把準民意“經脈絡”,推動志愿服務制度化、精準化、常態化。群眾通過網上平臺發布微心愿2290條,實現率98%。開展“春風送暖書記行”活動,市委書記顧國標率先以普通志愿者身份深入困難家庭做志愿、圓心愿。240多名實踐所站長緊跟上,把黨的聲音、黨的關懷送到百姓心坎上。開展“助殘脫貧奔小康”活動,市長于立忠統籌協調,聯袂各文明實踐單位為全市7300多名殘疾人實施“希望、造福、安居”三大工程。開展“情暖學子,放飛夢想”活動,發動社會力量,累計籌集助學款89.4萬元,為249名貧困學子提供學業幫扶。組織全市1835名醫護志愿者深入全市2萬戶家庭開展健康咨詢、免費體檢等,滿足群眾對“更好的醫療”需求。
三、統籌文明鄉風打造,形成致力鄉村治理的強大支撐
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綱、德治為魂,持續不斷地通過文明實踐推進鄉村治理,切實提升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化素養,進一步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1. 自治為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文明實踐點就在群眾身邊的優勢,干群攜手治理,聚焦美麗鄉村建設,常態化實施“四清四化”工程,保障鄉村“生態之美”。廣泛征集群眾意見,結合鄉土習俗,制定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四樹五禁”納入其中,引導村民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諸事儉辦,涵養鄉村“文明之美”。發揮鄉賢、“五老”在群眾中的威望和影響力,組織他們當好扶貧幫困“服務員”、呵護家園“巡邏員”、鄰里矛盾“調解員”,形成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全市各文明實踐所站點建立議事室,在“喝茶聊天議事”中,架起干群連心橋,構建鄉村“自治之美”。
2. 法治為綱,畫好社會治理“同心圓”。實施“主體+站點”陣地建設“全延伸”行動,構建全市半小時“法律服務圈”。建設法律服務平臺,以德法實踐基地、法治文化園、清廉園等為依托,推動法治文化陣地向鎮村、企業、機關、學校延伸,同時新增普法氛圍營造點720多個。實施“法潤民生”“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美好生活,法典相伴”等項目,形成全市法治文化陣地“一品牌多系列”的發展格局。組織法治志愿者送法進企業300多次,送法進社區400多次,送法進網絡3000多次,提升了法治文化滲透力和感召力,實現普法知識“到村、入戶、見人、走心”。
3. 德治為魂,建成鄉村治理“朋友圈”。堅持把加強道德涵養作為社會治理關鍵點,準確把握普通群眾的生活特點和心理需求,以業緣、地緣、趣緣、技緣等為依托,建設群眾守望互助朋友圈1000多個。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組織轄區文藝能人、民間藝人,把“文明新風16講”融入水鄉號子、挑花擔、羅漢龍等各類精彩文藝曲目中,實現文藝潤澤,引導廣大群眾在實踐參與中培育文明習慣和社會公德,讓海安“美得有溫度”。常態化開展“樹、講、演”特色活動,打造放大好人效應。廣泛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好妯娌、好鄰居等評選活動,培育家庭美德,讓海安“美得有韻味”。制定《海安市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獎勵幫扶和禮遇實施辦法》,發揮劉宏燕、蔣浩等中國好人典型作用,讓有德者感受溫暖,讓爭當好人成為自覺價值追求,培育個人品德,讓海安“美得有質感”。(作者為海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海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榮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