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民生短板 晉安再發力
2017-09-01 08:54:11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張秀冰 【字號 大 中 小】
昨日上午,記者在晉安區洋下危房地塊和浦下舊屋區改造征收指揮部了解到,這兩大項目均已正式啟動簽約,涉遷總戶數達8000多戶。兩個項目旨在發力補齊城鄉民生基礎設施短板。8月28日進入第一協商期,不到4天時間,兩大項目已簽約1750戶。
舊屋區改造宣傳期不少居民提前簽約
“我們盼了八九年,終于盼到了征遷!”家住浦下新村34座的黃賽貞老人家激動地說,浦下新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房子,和王莊片區的房子一樣,大部分都是空心預制板房,由于年代久遠,安全隱患突出。此外,浦下新村地處低洼地帶,一下大雨河水就會倒灌。
“如果不是整片征遷,統一規劃重建,上述問題根本沒法解決!”黃賽貞欣慰地告訴記者,晉安區委、區政府有這個魄力啟動征遷,說明領導們有擔當,心系群眾。
“政府為我們做好事,我們也應該全力支持。”黃賽貞介紹說,雖然此前還在政策宣傳期,還沒正式啟動征收,她和許多鄰居已提前簽好搬遷協議。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黃賽貞的帶動下,還有三四十戶居民也先行簽了協議。無獨有偶,住在浦下新村20座的林芳大姐也早早簽了協議。雖然已經搬走了,但是當過社區干部的她還是天天回來,當義務的政策宣講員。
“大家問得最多的就是幾年能回遷?安置房蓋得怎么樣?”林芳說,她會把自己知道的耐心講給居民聽。比如一般3年左右回遷,現在的安置房都蓋得比較好,拿大家熟悉的岳峰新城舉例,居民們就信心滿滿。因為岳峰新城就在附近,是橫嶼組團的安置房,戶型好、質量好,他們都已參觀過。
據介紹,晉安區洋下危房地塊和浦下舊屋區改造項目共涉遷8000多戶,屬于房屋密集區。其中,洋下舊屋區改造項目,包含水頭片區和洋下片區,共涉及洋下西、洋下東、洋四、金雞、紅星5個社區。浦下舊屋區改造項目,包含浦下新村片區和康山片區,涉及浦下社區、東門浦下自然村、岳峰村朝天橋、康山社區、桂香社區部分及周邊國有土地上房屋。
計劃到2020年
完成30個舊屋區改造
據了解,洋下、浦下舊屋區改造只是今年晉安區全力補短板的一個縮影。8月30日上午,晉安區召開了區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城區”“山區”并進,提升宜居宜業城鄉環境。
在平原城區,將加快推進舊屋區改造,重點改造城區重要景觀區域、居住環境差和房屋質量安全隱患突出的舊屋區(棚戶區),進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設施。力求通過高水平、高標準規劃建設,脫胎換骨地改造,全面提升晉安城區品質。到2020年,計劃完成30個舊屋區改造項目,占地1.99萬畝,涉及房屋面積約1089萬平方米。
同時,晉安區將持續下大氣力解決交通擁堵、停車難、城區內澇及黑臭水體等問題,完善城區緩堵硬件設施,提高路網密度,平均每年新改擴建道路15公里。到2020年城區路網密度超8公里/平方公里,城區新增20個公共停車場,新增泊位3000個以上,全力緩解交通擁堵及百姓停車難問題。
此外,在全面實施晉安東區和新店片區共計28條內河水系綜合治理項目的基礎上,晉安還加快“四湖三園一池”、沿河串珠公園建設,構建濱河綠色生態廊道,計劃到2018年基本建成51個串珠濱河公園。
在北峰山區,將持續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北峰山區“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工程”建設全覆蓋。并立足資源稟賦,發揮生態優勢、比較優勢,打造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
每年民生支出
占公共財政七成以上
近年來,晉安區不斷改善民生社會事業,每年都謀劃和推進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每年全區財政涉及民生支出都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3%以上。
為了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晉安區還將圍繞教育、衛生與健康、養老等社會事業全方位加大投入。
記者了解到,教育方面,晉安主要結合舊屋區改造,加大投入力度,盡快新建一批公辦幼兒園,特別要加強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從根本上解決居民入園舍近求遠問題。計劃到2020年,全區新增小區配建公辦幼兒園10所,新建或改擴建普惠性幼兒園10所,全區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學額覆蓋率達85%,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9.2%以上,新增省級示范幼兒園3所,市級示范幼兒園3所。按照鼓山片區、新店(含茶園)片區、岳峰(含王莊、象園)片區、北峰片區四個區域,逐步整合現有中小學布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3所,新增學位1.865萬個。其中,擴建福州十中、福州七中、鼓山中學3所二級達標高中,全力打造1至2所省一級達標高中。
衛生與健康方面,全力配合推進省兒童醫院(1000張床位)和省婦產醫院(800張床位)項目建設,并計劃于2019年4月完成區醫院、區婦幼醫院提升改造,加強區中醫院標準化建設。還努力構建“省、市、區”三級醫療聯合網絡,力爭2020年區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全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19年力爭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100%。
養老方面,打造“15分鐘養老圈”。采用PPP模式推進晉安區社會福利中心項目建設,確保2018年底建成并投入運營。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40張以上,民營養老床位占比達到80%。推動公辦養老機構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提供異地養老、候鳥式養老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