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為骨 以文為魂 ——看鼓山梅里如何古調今彈
2024-04-25 09:02:28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朱榕 【字號 大 中 小】
鼓山梅里,以梅聞世,是市區最大賞梅地。剛剛過去的鼓山梅花節上,十里梅景灼灼生輝,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參觀,成為文旅吸睛點。
2022年首屆鼓山梅花文化節舉辦以來,這里的梅景曾三上央視。福州賞梅點眾多,為何此處風景獨好?以梅為媒,古韻今彈,鼓山梅里走出不一樣的“花路”。
恢復賞梅傳統
相懷梅園坐落在鼓山涌泉寺旁邊的一片山谷,為梅里十景之一。2010年,鼓嶺管委會重建梅里景區,目前梅園內植有3000株梅花,包括美人梅、宮粉梅、朱砂梅、綠鄂梅、青梅、垂枝梅等品種,成為市區最大一片梅林。經過多次優化改造,林下鋪上了綠色麥冬草,告別了黃土裸露;賞梅線路上增添了亭臺椅凳,方便乘客休憩;古泉、古茶園遺址修復后配上文字解說,向游客介紹景點歷史。
“鼓山賞梅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梅花節將這個傳統接續上了,將其演變為惠民文化活動。”鼓嶺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據記載,歷史上鼓山梅花以舍利窟(吸江蘭若)一帶為盛,故當年舍利窟亦稱梅花窟。
梅里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郊游賞梅景點。以往,游人逐級攀登古道至此處,一邊觀看奔流向海的閩江,一邊欣賞梅花、尋幽訪寺,并留下眾多詩詞佳作。吸江蘭若寺前的四幅摩崖碑刻和一株百年古梅,可佐證這段歷史。
保護歷史文脈
屋脊高翹,精舍儼然,花木扶疏,始建于清順治年間的吸江蘭若寺是鼓山靜修之地,古寺幾經修繕,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
“時值玄冬,梅花盛開,香聚巖谷,瓊枝鐵干,橫斜倚立于蒼崖翠壁間;而檻外長江濤瀾洶涌,風云開闔,舟楫往來,魚龍出沒,盡收佛幾禪床之上。四望崗巒之起伏,峰岫之聯亙,若奔若蹲,若去若來,皆收左右……”
寺前,明代嘉興知縣林之蕃題寫的《吸江蘭若記》,寥寥數語便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登高瞰江的豪邁以及山寺梅花的古韻。
近年來,鼓嶺管委會對摩崖石刻開展多輪保護修繕工作,碑刻表面的苔蘚地衣等被除去,并重新描紅。《吸江蘭若記》和《舍利窟梅花》碑刻最具人氣,游客或默念或誦讀,通過文字觸摸福州悠久的文脈。
如今,包括桃巖洞、五賢祠、巖梅古臺等在內的名勝古跡陸續經過修復提升,重修的園路和指引牌,把各個名勝古跡串聯起來,重新擦亮“梅里十景”名片。
豐富文化體驗
品茗、賞梅、聽曲、寫梅花祈福牌、手作拓片和石雕……春節前后,鼓嶺管委會都會組織梅花文化節,邀請群眾共赴文化盛宴,通過祈福、賞梅等豐富游客體驗。
賞梅之余,游客可一路打卡各類活動:吸江蘭若景點前,在梅花祈福牌上寫下祝福語,掛于梅枝之上;駐足在燈謎墻下,猜燈謎贏鼓山風景明信片,由工作人員蓋上梅花郵戳,投入“梅花郵局”免費寄出;與古道上穿著漢服的“公子”“小姐”合影,仿佛穿梭回舊日時光。
包含鼓山摩崖石刻元素的拓片、石雕等文創手作,也吸引了很多家長帶孩子到梅里參加體驗活動。一到假期,每個活動區前都人員爆滿。“單純賞花未免單調,跟著線路打卡,就跟做任務一樣,給賞花增添了許多鮮活的體驗,小孩子特別喜歡。”游客黃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