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晉安新聞網 >> 區域特色 >> 正文

晉安區新秀社區“我家小院”別樣綠

垃圾場變菜地 陌鄰成睦鄰

2020-12-03 09:28:06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朱榕  【字號

晉安區新秀社區“我家小院”別樣綠

  “我家小院”綠意盎然。本報記者 鄒家驊攝

  最近,晉安區新店鎮新秀社區新建的“我家小院”迎來豐收。一畦畦菜地長勢喜人,金燦燦的橘子、紅艷艷的朝天椒從綠葉間冒出來,一嘟嚕一嘟嚕的青木瓜個頭飽滿,居民正蹲在認養的“1平方米菜地”里,一邊忙碌一邊拉著家常。

  花兒開放,蜂蝶繞飛,綠蔭遍地,鳥雀棲息,從垃圾場變身的“我家小院”,正吸引越來越多居民參與,形成生機勃勃的“睦鄰圈”。

  社區種養樂趣多

  “菜友”結下睦鄰緣

  “地瓜葉、木瓜、葛根、苦菊、無花果、薄荷……”看到記者,三盛中央公園小區的老黨員黃澤仁如數家珍地介紹著。自7月份以來,小院輪種過近百種植物。

  在這里,黃澤仁認養了“1平方米菜地”,新種下的芥藍如今已冒出小苗。穿過綠蘿低垂的藝術籬笆,是一個半開放小院,花卉、果樹、蔬菜等各類植物錯落搭配,如繽紛的小型植物園。卵石生態墻、滲透式園路、藍色籬笆架、風車、休閑椅凳和議事“小黑板”,處處都透露著“網紅”氣息。

  黃澤仁年輕時下過鄉,有鄉村生活經驗,現在退休了喜歡種些花花草草,但陽臺空間太小,施展不開手腳。在小院,他能觀賞到豐富的植物品種,還有社區聘請的老師定期教授種養知識。閑來無事,他就帶著外孫外孫女到院子里認認植物,進行植物科普和動手實踐,不知不覺拉近了爺孫的距離。

  在這里,他結識了好幾戶鄰居,形成“菜友”交流圈,忙完喝喝茶聊聊天,分享彼此的收獲,居民還會“攀比”哪家種的菜長勢最好。交流多了,感情也更熱絡了。

  “我家小院”落地

  臟亂差變“綠富美”

  “社區說要在這里建小院時,我原先沒當一回事,這里確實太亂了,沒想到整完效果這么好。”小區黨支部書記、業主吳德彪告訴記者,這里原來是一條斷頭路,建筑垃圾堆得比人高,居民偶爾還會將垃圾扔下樓。

  新秀社區黨委書記阮瑤介紹,新秀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70%以上居民都是退休后在榕定居的新福州人,友鄰缺乏往來,居民歸屬感不強。如何打破社交壁壘,鼓勵居民參與家園建設?在上級組織、民政部門指導下,新秀社區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途徑,從居民種菜需求出發,開展“友善種植”,“我家小院”項目應運而生。

  網紅是它的外表,睦鄰之間的情感互動則是小院的“靈魂”。社區通過派發綠植、社區家庭認養培育環保綠植文化,還依托美善社工成立居民自組織,開展科普課堂、環保酵素制作等活動,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居民參與,嘗到種養之樂。看到小院出落得愈發美麗,樓上一戶居民主動提出贈送幾盆多肉給小院,和大家共賞。

  “小院”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收獲的蔬果不帶回家,大家一起共享。第一茬收獲的青菜蘿卜,居民送給了小區兩戶孤寡老人家庭。

  黨建鑄魂

  發揮綠色家園多樣功能

  目前,新秀社區正不斷建立健全“我家小院”平臺運行機制,探索以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為核心的“1+3+N”模式,搭建“社區+社工組織+‘我家小院’聯席會”工作體系,來營造豐富多彩的社區鄰里文化氛圍,孵化志愿服務組織和特色文化活動。

  依著小院,新秀社區黨群活動中心正在裝修改造中,預計明年春節正式開館。眼下,阮瑤正忙著將小院的一角打造成社區議事廳,制定議事規則,融合共享茶室、組織茶話會功能,切實發揮鄰里議事、社區矛盾調解功能。

  “有了這個小院和中心,我們黨員有了活動陣地,服務群眾也更‘零距離’。”吳德彪期待地說。

  未來,新秀社區將發揮平臺功能,依托“魚菜共生”科普基地,開展家門口的“自然教育學堂”,營造網紅打卡空間,組織鄰里文化節、螢火蟲節、蝴蝶節等趣味節日,將小院逐步規劃為集觀賞、教育、社交為一體的復合功能型綠地。

  “我們原來叫‘鄰里小院’,后來經過商量,大家一致決定將名字改為‘我家小院’。”阮瑤說,起這個名字就是希望每個居民都把這里當家一樣愛護。


相關新聞
新聞發布 更多

晉安:風勁帆滿拓新程 乘“數”而上天地寬

站在數字中國建設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一場春潮正席卷千行百業。8年的“峰會時間”,見證數字中國

區域特色 更多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水韻榕城”福州文旅嘉年華啟動,四大主題打卡線路首發 “五一”潮玩福州水岸 領略水韻好風光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

晉安15個重大項目開工 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打造山海協作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