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區規模最大的單體古建筑將迎新生 陳氏大厝“搬家”記
2021-12-13 09:12:21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孫漫 【字號 大 中 小】
陳氏大厝的“福州最優美的封火墻”。本報記者 葉義斌攝
從橫嶼路與安亭路交叉口“風雨飄搖”的舊屋,到牛崗山公園旁細細“描摹”的古建,作為我市城區規模最大的單體古建筑,始建于清代的陳氏大厝,正迎來讓人驚喜的重生。
昨日,記者從市城鄉建總獲悉,晉安鶴林片區陳氏大厝古建筑異地遷建保護工程已進入攻堅沖刺階段,項目主體結構基本完工。按計劃,明年春節前,總面積3000平方米的大厝就將整體亮相,把一磚一瓦的鄉愁細細道來。
“最美大厝”故事多
昨日,記者來到位于牛崗山公園東南角的該工程施工現場,木構件、磚石等“圍合”的大片區域內,施工人員正在各區域內,耐心細致地做著地面、門窗的裝飾等施工。
“我們進場前,大厝只剩下中路和左側花廳尚在。”提及陳氏大厝的歷史,市城鄉建總該項目負責人陳沛向記者介紹起來,一張張原址照片,將原本“藏”在高樓中的古建筑展現。
據了解,陳氏大厝始建于清代,由三縱三進深夾兩路花廳,前有內埕,四面封火墻圍合,是典型的閩派民居風格,其龐大的規模在福州少有。除了完整保留的福州地區傳統民居格局,大厝內,近代福州民居中西合璧的特點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建筑亮點之一,其封火墻因獨特的墻體、造型,曾被福州不少老建筑愛好者稱為“福州最優美的封火墻”。
在福州老建筑百科網站上,記錄了陳氏家族的名人。大厝的主人是陳鐘怡,為竹嶼陳氏先祖,晚清五口通商時,在倉前興辦“輿春”洋行,經營進出口貿易,因而致富。大厝還出了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陸軍將領陳爾修、馬尾船政學堂畢業留學德國深造艦艇、魚雷技術的海軍中將陳爾恭等人。
隨著時間流逝,陳氏大厝漸漸沒落,東路花廳坍塌,西路花廳也破損嚴重,原先占地超3000平方米的大厝,僅剩1600平方米。
整體遷建為復原
如何在最大程度護好大厝完整性的前提下,讓其重現舊時光彩?嚴守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護協同發展的底線,一場“騰挪轉換”的時空魔法全面上演。
“為加強歷史建筑和文物保護工作,晉安區將陳氏大厝列入了保護建筑名單,經專家反復論證,決定進行異地遷建保護,將大厝挪至牛崗山公園安家,并進行局部復原,恢復其歷史風貌。”陳沛說。
為護好原始建筑格局,遷建前,大厝進行了一次“全景掃描”,每處可利用構件的位置、角度均有詳細記錄,且一一進行了編號、安置,為后續復原打好基礎。面對已破損或坍塌的區域,項目部還詳細參考了此前專業人士測量的各項數據及歷史資料、留存照片等,力求在修復中護好建筑的完整性。
“給古厝‘搬家’,可不像一般房建項目搬遷的‘大手大腳’,必須細之又細。”陳沛告訴記者,僅“搬家”過程,他們就花了2個月,一點點完成了可利用構件的排查、保護、落架、遷移等工作,整體利用率達60%以上。
悉心修復有講究
屋檐、房梁、瓦片、石頭柱礎等“零部件”,如何在搬遷到新址后完好安放?“我們根據每個構件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進行拆卸,提高構件利用率。”陳沛指著項目現場立于屋頂上的墀頭告訴記者,它是福州地區傳統民居不可或缺的重點部位。在陳氏大厝,這樣的古建筑構件共有12個。
為護好這一個個歷經歲月洗禮,重3至5噸的大家伙,在落架前得進行一場“手術”:施工人員先立架將墀頭在原位固定,再用鋼構植入其中,讓它更加穩固,確保遷建時完好無損。到了“新家”重新架設時,還得再用鋼筋進行加固,讓構件更結實。
此次遷建保護也在材料選用上下足功夫。記者看到,為有效防腐防蛀,延長古建筑壽命,大厝還采用刷黑灰墻的方法來保護。
“刷黑灰墻是福州古厝的傳統,也是主人身份的象征。”陳沛說,墻面的黑灰色是使用了烏煙灰。它是柴火燃燒后附著在鍋底形成的煙灰,再加入米醋、米酒等多種材料調配而成的。由于福州多雨,用這樣特殊的“墻面漆”刷墻,能起到很好的防潮效果。
從今年春節“搬家”至今,陳氏大厝的主體結構施工已基本完成,明年春節前,遷建保護工作將全面完成。屆時,“重生”的大厝將移交給晉安區相關部門管理,做好活化利用新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