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晉安新聞網 >> 區域特色 >> 正文

農家好貨熱銷起來 ——福州農產品的“上架之路”

2024-04-23 09:22:32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藍瑜萍 蔣雅琛 宋亦敏  【字號

  農家好貨熱銷起來  ——福州農產品的“上架之路”

  游客在樹葡萄種植園體驗采摘之樂。(長安村供圖)

  近年來,連鎖商超、生鮮電商的飛速發展,加快了各地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步伐。不過,一筐筐農產品搭乘貨車進城,有的賺得盆滿缽滿,有的遭遇水土不服。如何才能讓農家好貨變成熱銷好品?觀察福州農產品的“上架之路”,記者試圖鎖定幾個關鍵詞,為更多山貨海產“走上”貨架尋得一些啟示。

  關鍵詞 定價

  晉安鵝鼻蘿卜大規模上架,也就從這兩年開始。只不過,當地種植大戶黃學快起步得更早。這名鵝鼻村種蘿卜的好手,40畝地年產蘿卜一二十萬公斤,憑借綠色有機的種植優勢和品質,很早就受到生鮮電商“烏狀元”的青睞。

  搭上電商平臺之后,黃學快最大的感受是“穩定”。“像蘿卜這樣的時令蔬菜是屯不住的,沒有銷出去就會爛在地里,所以穩定的銷路很重要。”

  當然,穩定的銷路是好事,可穩定的價格就未必符合大家的期望。黃學快和電商約定的價格是每公斤2.4元,哪怕市場價格有時浮動,這些年來這個價格基本不變。不過對于其他人而言,每公斤2.4元有時吸引力就不夠。尤其是在秋冬季,鵝鼻蘿卜每公斤可賣到6元至8元,因此體量不大的農戶往往傾向于自行售賣。但從整個產業來看,像這樣“有一頓沒一頓”的吃法并不是長久之計。

  可喜的是,兩年前,“鵝鼻蘿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為宦溪鎮帶來了新機遇。同年,宦溪鎮創新推出“國企投入+專業種植+品牌運作+平臺銷售”模式,對鵝鼻蘿卜產業迅速布局。

  蘿卜還是那個蘿卜,如何賣得更多、賣出好價?讓小農戶來操作并不現實,宦溪鎮屬國企宦溪綠色發展有限公司站了出來,直接找來優野、樸樸、烏狀元、速易購等多家生鮮電商平臺,一起來談,為鵝鼻蘿卜拓展銷路。

  這兩年,鵝鼻蘿卜通過新模式,線上年銷量達五六萬公斤。如今,鵝鼻蘿卜在樸樸平臺的終端售價為每公斤6元至11元,秋冬季上市的“鮮切鵝鼻蘿卜”一上架,就能銷售一空。

  當下,仍有不少農戶持觀望態度,他們的銷售方式仍秉持著一種類似于理財的理念——“鵝鼻蘿卜,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來賣”。對于怎樣增加訂單量,提升議價能力,充分調動農戶的積極性,當地還在不斷探索。

  關鍵詞 規范

  上架的好處顯而易見,不過上架也存在門檻。如何突破門檻?閩清茶口粉干的著力點是規范——申請辦理小作坊證,以獲得進入商超、平臺的入場券。

  林艷錦是閩清塔莊鎮第一批申請辦證的作坊經營者,2014年就向市場監管部門申請辦理了小作坊證。“我們申請的時候,沒有經驗,也沒有可參照的模式,都是在市場監管部門指導下,一步步改造提升生產環境和工藝流程。比如,生產的動線要清晰,不能折返等。”起初,對于這些突然冒出來的“條條框框”,林艷錦有些無法適從。不過看到證件辦下來以后,自家生產的粉干銷路一步步拓寬,她也意識到了規范的必要性。“烏狀元、永輝等主動找上門來,我們也根據他們的標準改進了產品,銷路穩定了,每年都有90多萬元的收入。”

  后來,塔莊不少作坊主動找上門來學習,以林艷錦的布置為參照,完善生產流程,紛紛辦理了小作坊證。記者在閩清縣粉干協會直播間的貨架上看到,當地生產的許多粉干制品包裝上,都標有“食字坊第×××號”字樣,這便是小作坊證的編號。

  “小作坊證的取得,實際上代表的是規范。市場監管局定期抽查,作坊主動納入監管,保證了食品的衛生安全和長期發展。”在閩清縣粉干協會會長黃輝枝看來,對于在全鎮粉干廠家中占比超過八九成的小作坊來說,產品有機會走上國內連鎖商超的貨架,對于粉干產業發展是極大的支持與助力。

  當然,通過小作坊證“走進”商超的不止茶口粉干,還有青紅酒、地瓜等福州眾多特色農產品。它們的成功上架,都指向農貨銷售的一個關鍵——標準和規范。

  關鍵詞 附加值

  在福州,農產品上架有成功的案例,也有積極的探索。長樂營前街道長安村的探索就鎖定了新品種,通過提高附加值實現高收益。

  長安村是全市唯一將“樹葡萄”產業納入村級規劃的鄉村。近年來,村里騰出50多畝土地,大膽引進樹葡萄,種植了1000株。

  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林巖云給記者算了筆賬:市面上,樹葡萄每公斤能賣到上百元,現在全村年產量有5000多公斤,光這一項的年收入可達18萬元。但是這并不是長安村的最終目標。他們期望拉長產業鏈條,用一產筑基,二產、三產賦能來實現可持續的“正向循環”。

  思路不錯,難度不小。比如二產加工,每個環節都離不開對市場的精準感知與判斷。因此,靠譜的加工商、合適的產品配方與優質的包裝等,均不可或缺。長安村選擇與一家飲料加工企業合作,將采收來的樹葡萄升級為樹葡萄鮮果汁、樹葡萄果醬、樹葡萄干紅、樹葡萄果干等標準化的深加工產品,目前已在商超、水果店、直播間、長安不夜城等上架。2023年,僅樹葡萄深加工產品,就為村集體收入增收20余萬元。

  但一個村的產能畢竟有限。“在尋找廠家進行代加工服務時,原材料供應情況是影響起訂量的重要因素。”林巖云說,若樹葡萄原料供應緊張,制作成本水漲船高,并不利于長期合作。“我們計劃在周邊村莊尋找適合的樹葡萄種植地,按標準對果實進行收購、加工,以‘跨村聯動’模式實現更規模化、更穩定的供應。”

  記者手記

  農民也得練好內功

  農貨能否成功轉變為商品,關系到農民的收入、產業的發展,甚至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辛勤種植的蔬菜瓜果、費力制作的特產美食,怎么賣?賣給誰?如何才能不被壓價?這是許多缺乏渠道的農戶和作坊長久以來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得益于電商、直播等新興行業的蓬勃發展,不少農產品、農副產品以“愛心助農”的名義走出鄉村,看似幫助農貨擺脫了滯銷困境。不過,我們也應保持審慎態度看待這一模式,過于依賴平臺、達人等“帶貨”,能否真正為農貨帶來長期穩定的“流量”?

  中國人的哲學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農貨更好地走向市場,這是農民、作坊都該修好的一門必修課。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探訪發現,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努力的典型。提高附加值、加強規范化、形成合力……農貨的“上架之路”不止一條,卻都指向一個核心要義——要不斷提高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相信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會有越來越多資源投入到鄉村,幫助農民練好內功。

相關新聞
新聞發布 更多

堅持產城人融合 加快建設高品質現代化中心城區 ——訪福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晉安區委書記林濤

“建區29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無愧于綠水青山,

區域特色 更多
“宜居福州,綠色出行”系列報道之四 橫嶼公交樞紐站啟用,片區公交線網同步優化  “環晉安湖生活圈”交通升級

“宜居福州,綠色出行”系列報道之四 橫嶼公交樞紐站啟用,片區公交線網同步優化 “環晉安湖生活圈”交通升級

晉安45個客貨郵服務點高拍儀全覆蓋

晉安45個客貨郵服務點高拍儀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