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十九大報告說到工友們心坎里
市總工會宣講十九大精神走進勞動一線
2017-11-10 09:01:15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李白蕾 【字號 大 中 小】
沒有PPT,也不在會議室,這樣的會開起來是不是不夠“高大上”?其實,在基層這樣的會可能更接地氣。
由市總工會、市勞模協會組織的“匠造新時代”十九大精神宣講走近職工、走進勞動一線活動正在持續進行中。近日,首批來自基層一線的勞模參與了宣講。他們當中有全國勞模、福州市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場工人鄭貞良,市勞模、福州客運北站服務組組長陳萍,省勞模、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技術長林杰等人。其中,鄭貞良和陳萍還是十九大代表。
勞模們把工友集中起來,用大伙兒聽得懂的語言,宣講十九大報告精神,特別是跟自己行業相關的內容。鮮活的、原汁原味的宣講把報告說到了大家心坎里。
十九大精神宣講走近職工走進勞動一線活動正在持續進行。接下來的每周四,市總工會將連續舉辦3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座談會,每次邀請60位勞模參加。通過勞模,將十九大精神傳達到車間班組,落實到工作之中。市總工會還將以宣傳十九大精神為主線,以送學習讀本、送主題演出、送互動問答等形式,開展走基層送文化活動,以更加生動的形式,讓十九大精神離職工再近一點。
鄭貞良在工作中。
鄭貞良
垃圾處置問題寫進十九大報告
8日上午,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場,堆得山一樣高的垃圾,撲面而來的濃烈酸腐味,盡管戴著厚厚的口罩,記者還是忍不住想吐。不遠處,鄭貞良正操作著推土機,在垃圾山上來來回回,用裝載機鏟起垃圾,再用推土機把它們推入巨大的垃圾填埋坑中壓實……別人一分鐘都不愿多待,他在這里做重型機械操作手卻已有22年!
工休時間,摘下口罩,鄭貞良和幾位工友聊了起來。“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相關部署站位很高,報告中還要求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這可是黨代會報告中頭一次提到垃圾處置問題。”他笑著說,處理好垃圾問題,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是美麗中國的一個要素。“垃圾圍城,哪來的美麗中國?”
“鄭師傅是我們這里工齡最長的重型機械操作手,每天凌晨4點多就要起床工作,晚上八九點才回家,我特別佩服他!”當操作手15年的吳道寧說。他還說,紅廟嶺垃圾綜合處理場日處理垃圾5000噸,一半填埋,一半焚燒,這兩天正趕上焚燒爐檢修,填埋量一下由每天2500噸上升至5000噸。“面對這種情況,鄭師傅從未有怨言,總是默默加班。”吳道寧說,鄭師傅的宣講沒有豪言壯語,卻很入腦入心。
陳萍幫助行動不便的旅客。
陳萍
共同當好旅客的貼心人
“請問去浙江橫店要怎么坐車?”“哎呀,我車票買錯了,能不能退啊?”9日上午,汽車北站問訊處前接連有人前來詢問,一位身披“志愿者服務隊”大紅綬帶的大姐始終站立著,微笑著,不厭其煩地解答。記者數了數,短短10分鐘,她就解答問題15個。這位大姐就是被稱作“旅客貼心人”的陳萍。
從北京參加完十九大回來,陳萍已在系統內進行了數場宣講。“十九大報告講到了‘交通強國’,提到‘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我感到很振奮。”她說,在福建代表團討論會上,她作了發言,講述了智慧型交通給車站帶來的變化,給旅客帶來的幸福感。
為了更好地將十九大精神傳達給車站職工和過往旅客,閩運公司在問訊處旁新設了“陳萍勞模工作室”,以圖文和視頻方式,展示陳萍21年來熱心服務旅客的動人故事,以及她代表基層職工在十九大上認真履職的場景。“我們一天站3小時就喊累,陳萍姐一天站五六小時都不累。她還自學了好多東西,旅客問她什么都能答得上來。”同事劉捷一邊聽陳萍宣講,一邊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林杰向工友宣講十九大精神。
林杰
做創新型產業工人
沒有課件,沒有教案,來自東南汽車涂修車間的一線工人們卻聽得明明白白。林杰把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科技、創新、工業化和信息化等話題用工友們熟悉的語言一一道來,通俗易懂的講解深受歡迎。
作為東南汽車的技術骨干,林杰負責小修部工作,即新車從流水線下來到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品質關。“新車有半點瑕疵,都會自砸招牌。我做的事就是把所有瑕疵處理妥當,讓新車美美地出廠。”林杰說。
“十九大報告用了1500多字的篇幅談科技談創新,強調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對我們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是極大的鼓舞。”自工作室成立以來,林杰帶領團隊已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32項、發明專利1項。他的徒弟當中僅高級技師就有27人。
“接下來在無損鈑金修復技術方面還要做進一步的創新,我希望手把手培養出50名技術能手,讓我的手藝后繼有人,也希望我的徒弟們都能超過我。”林杰說。
高級技師宋訓存感慨地告訴記者,林杰是一手帶他走出人生低谷的師傅,他今年還在省“五小”創新競賽上獲了獎。“我要認真學習十九大報告,按照師傅的要求繼續搞創新,爭取明年在創新競賽上再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