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廟嶺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廚余垃圾處理廠加快建設
城區年內邁入生活垃圾“零填埋”時代
2020-05-08 10:27:03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莫思予 【字號 大 中 小】
紅廟嶺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加緊建設。本報記者 張人峰攝
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危險廢物綜合處置等16個重點項目建成并投用,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廚余垃圾處理廠加緊建設……兩年多來,紅廟嶺綜合處理場按照“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標準,努力打造在全國范圍內處理能力較強、規模較大、門類齊全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
據悉,該園區規劃用地總面積為5371畝,總投資約42.6億元,涵蓋垃圾焚燒、填埋、餐廚、危廢、廚余、大件、飛灰、爐渣、滲濾液等所有生活垃圾處理體系。
構建完整的生活垃圾處理體系
紅廟嶺上,16個硬核“處理器”每日運轉著,以滿足我市當前垃圾分類后的廚余(濕)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處理的基本需求。與此同時,紅廟嶺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廚余垃圾處理廠正加緊建設。
紅廟嶺廚余垃圾處理廠分兩期建設,總規模800噸/日,一期建設規模400噸/日,計劃在6月底前實現主體建成。
在這里,廚余垃圾和農貿市場、商場和超市的廢棄水果蔬菜等有機垃圾,將通過德國的先進干式厭氧發酵等技術,進行沼氣發電,還能“改造”成有機肥原料。此外,廚余垃圾在預處理時分離出來的不可生化降解但熱值高的篩上物,將送至園區的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進行焚燒發電。
“紅廟嶺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是新型的垃圾綜合處置系統。”市城管委有關負責人說,除了垃圾焚燒發電之外,該項目還將在“協同處置”理念下,處置園區其他垃圾處理設施排出的最終固體、液體廢棄物,如污泥、沼渣、餐廚及廚余篩上物等,是園區的托底工程和核心項目。
該項目設計垃圾處理規模為1200噸/天,計劃在年底前建成投入試運行。屆時紅廟嶺生活垃圾焚燒總設計處理能力達4200噸/天,將實現福州城區生活垃圾處理“零填埋”。
除了采取PPP模式開展主要垃圾處理項目建設外,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還采取成體系建設和產能擴建等方式,對爐渣、飛灰、滲濾液等垃圾處理配套設施進行原址升級改造。
“這樣一來,既節約土地資源,避免‘鄰避效應’現象,減小設施分散選址建設帶來的阻力,又提高醫廢、危廢、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多類城市固廢的協同處置水平,構建了完整的固廢處理體系。”上述負責人表示。
首創“5G+垃圾處理”示范工程
告別生活垃圾“填埋時代”后,紅廟嶺還將邁向后端監管“數字時代”。建設數字紅廟嶺精細化管理和第三方監管服務平臺,是加快推動園區綜合提升的重要一環。
垃圾種類增多、處理設施技術復雜,如何確保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內近20個項目的專業化、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和運行?對此,市城管委決定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第三方監管模式,融合各類數據,首創“5G+垃圾處理”示范工程。
“通過打造數字紅廟嶺精細化管理和第三方監管服務平臺,對園區實施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的管理和監管,實現規范運營、達標排放和安全生產。”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期項目計劃本月完成可研編制評審。
紅廟嶺還將同步拆除3座舊配套管理用房,建設園區綜合管理和環保宣教基地。
隨著硬件和軟件建設的不斷提升,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正逐步建成為集固廢資源化利用、節能環保產業聚集、環保宣教于一身,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森林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