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4號線首通段空載試運行 福州將邁入“環線換乘”時代
2023-03-28 10:15:24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林榕昇 謝星星 【字號 大 中 小】
福州地鐵4號線首通段空載試運行。
超寬LCD顯示屏方便乘客了解車廂擁擠度、列車溫度等信息。
4號線選取古厝、生態、科技等元素裝飾車站。
昨日上午9時,伴隨著鳴笛聲,第一班“福桔黃”線路色的地鐵列車駛出車輛段,福州地鐵4號線首通段正式開始空載試運行。預計今年10月,4號線開始載客運營。
4號線是福州市軌道交通線網中的加密線路,全長28.4公里,穿越鼓樓、晉安、臺江、倉山等中心城區,共設23座車站。本次空載試運行的首通段起于帝封江站,終于鳳凰池站,線路長約24公里,共19個站,全程41分鐘,途經東街商圈、東二環泰禾廣場綜合體、鰲峰金融中心、東部辦公區、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等重要節點。
4號線首通段有6個換乘站,可實現與全線網線路的便捷換乘,換乘時間均在2分鐘左右。未來,市民可在地鐵1號線東街口站和城門站、2號線前嶼站、濱海快線在建的東門站、5號線帝封江站、6號線林浦站實現換乘。4號線首通段載客運營后,福州地鐵將邁入“環線換乘”時代,這對拉開城市框架、支持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智能
全自動運行系統科技感滿滿
4號線是省內首條全自動運行線路,是福州地鐵首條按照全自動運行設計的線路,可實現自動檢車、自動駕駛、故障自動恢復等功能,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運營的安全性、可靠性。
全自動運行線路載客運營前,評估內容包含車輛、信號、通信、綜合監控、站臺門、供電、通風、給排水等,功能核驗項目多達65項,較傳統模式的34項增加了31項,綜合調試的工作量增加了1倍,調試時間也較傳統運行模式更長,需要6至7個月。調試結束后,還需組織國內行業專家開展載客運營評審,完成專家提出的問題整改,預計10月開始載客運營。
全自動運行系統是應用現代計算機、通信、控制和系統集成等先進技術實現列車運行控制的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系統。4號線全自動運行系統按照無人值守的運行標準建設,屬于列車運行控制的最高等級。
據悉,列車司機執行的工作,將完全交由自動化的、高度集中控制的列車運行系統完成。4號線開通運營后,平峰期列車司機室的操作臺將加蓋蓋板,將車頭位置開放給乘客,實現全程無人駕駛。
該系統具備列車自動喚醒啟動和入庫休眠、自動檢車、自動出入車場、自動清洗、自動駕駛、自動開關車門和站臺屏蔽門、自動折返、故障自動診斷和修復等功能。
同時,全自動運行系統具備一鍵智能開關車站功能,可遠程自動控制車站內卷簾門、站臺門、電扶梯、照明、空調、乘客信息顯示系統、進出站閘機等設備。
創新
五個方面實現升級
昨日空載試運行的4號線首通段在五個方面實現創新。
創新一:裝扮“福桔黃”吉利意頭濃
“福桔黃”為4號線線路色,選色靈感來自福州的市果——福桔。福桔果皮鮮活明艷,色彩亮眼,令人心情愉快、精神舒暢。“桔”在福州話里有吉利的意頭,這條極具活力的新線開通后,可在單線換乘全線網,市民出行更便利。
創新二:站點元素多 展現榕城美
4號線全方面展示福州歷史風貌特色,根據周邊環境特點選取古厝、生態、科技等元素“裝扮”車站。例如,在會展中心站可以看到,站廳、站臺以暖白色基調為主,重點區域點綴福桔黃。線路其余站點也采用簡約的裝修風格,充分描繪福州歷史風貌。
創新三:車輛再升級 運營更安全
4號線列車設計時速為80公里,采用6節車廂編組,最大載客量2062人。為適應全自動運行需要,列車增加了不少安全措施。例如在傳統地鐵列車中,窗戶不可打開,遇到緊急情況只能用安全錘砸碎,但在4號線,列車創新配備可靈活打開的透氣窗,遭遇突發情況停車時,乘客可打開透氣窗,保證車廂與外界空氣流通。
創新四:一屏在眼前 信息盡掌握
4號線候車站廳全新配備了超寬LCD顯示屏。顯示屏位于站臺門上方,取代傳統線路的“小電視”,不僅界面更大、顯示效果更佳,而且乘客可通過顯示屏快速了解列車預到站、車廂擁擠度、列車溫度、站臺門狀態等信息。
創新五:弱電集成新 人機更和諧
4號線弱電系統總集成商、北京城建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4號線弱電系統創新搭建線網統一門禁授權系統,集成福州地鐵已運營線路、在建線路及區域控制中心樓宇門禁系統,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運維。遠期還具備共接入23條線的擴展能力和容量,實現門禁系統全線網統一、可持續發展。同時,4號線的車控室將功能設施進行整體打包、統一布局,通過模塊化設計、菜單化選擇、定位化布置,使整體環境較傳統車控室實現質的提升,做到空間高效利用、整體時尚新穎、使用簡單便捷,達到人機一體的和諧效果。
解惑
金洪區間過江施工為何持續這么久
地鐵4號線2018年開工建設,昨日實現首通段正式開始空載試運行。在此期間建設者遇到了哪些難題,記者就此向相關單位了解其中的緣由。
1.4號線金洪區間過江遇上了什么難題?為何修了這么久?
答:福州地鐵4號線金洪區間長1.2公里,穿江段440米地處2條地質斷裂帶交匯處,涉及27種地層、21種隧道面,形成66種地質組合,猶如地質博物館,巖體極為破碎(一觸即垮塌),且裂隙中存在江水滲漏通道,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盧耀如稱為“世界最難盾構穿江”。
施工中大量盾構機前端碎(塊)石常造成盾構機刀具損壞、滯排等異常情況,導致被迫停機,需派專業人員進倉清理石塊或更換刀具,工效極低、風險極大。按現有數據統計,該工點(含左、右線)已開倉2700余次、更換盾構刀具近400把、清除石塊350余立方米,用時13500多小時。
此外,施工過程中還4次出現因土體損失形成滲水通道,造成江面冒泡,不得不在盾構機內填倉并在江面注漿加固,總歷時約200天。以上特殊地質原因引起的種種困難,造成了盾構穿江施工工效急劇下降、工期不可控。
2.工人頻繁帶壓進倉作業,如何保障工人安全?
答:福州地鐵選擇有資質和經驗的專業隊伍,作業人員體檢合格后方可進盾構倉;制定并嚴格落實施工作業方案,指定專人督導開倉安全條件核查、規范作業;嚴格控制進倉人數和時長,每班次3人,作業前1.5小時升壓、1小時工作、2.5小時降壓后出倉,分批輪換;嚴密監測倉內空氣壓力指標及含氧量,確保倉內壓力穩定及空氣質量符合要求;在倉外安排處于待命狀態的醫師及應急隊伍,隨時做好應急準備。
3.盾構過江曾4次江面冒泡,福州地鐵集團是如何安全處置的?
答:盾構施工過程發生江面冒泡,說明江水已與盾構機倉內連通,進一步發展可能致倉內失壓造成盾構機前端巖體坍塌、江水倒灌的嚴重后果。福州地鐵集團通過組織多輪專家論證,形成處置流程:在盾構機內使用同步注漿泵向倉內注入緩慢凝固砂漿,將倉內填滿→使用常備江面應急船只,在江面對盾構機殼體四周地層注入水泥漿填充加固→盾構隧道洞內管片背后注入水泥漿,避免已建好隧道的止水環被水壓擊穿→加固完成后,帶壓開倉清理泥水倉→盾構機復推。前3次江面冒泡后,最少耗時50天、最多耗時90天完成處置。
4.過江段這么難,為什么要從江底走而不架設橋梁?
答:金洪區間是4號線串聯鼓樓與倉山的捷徑,閩江是必經之路,規劃線路江面下游有舊洪山橋橋墩,上游有新洪山橋,且洪山橋兩端建筑物密集,如將盾構穿江改為架設橋梁,拆遷量大、占用現有路面,至少需從距閩江兩岸1公里處露出地面,最少導致洪塘站、金牛山站無法設置,陸莊站、鳳凰池站、建新站需做重大調整,且無法與既有的5號線及規劃的8號線實現換乘,故不宜架設橋梁。
5.4號線全線什么時候能通車?
答:由于金洪右線(下游)區間地質情況較左線(上游)更為復雜,穿江施工有種種不可預見困難需要克服,貫通時間無法預計。按照最緊湊的工序安排,全線通車最少需在金洪區間右線盾構貫通后的15個月。
6.地鐵新線開通,年票可以照常使用嗎?
答:5號線后通段、4號線首通段開通后,將新增29.3公里運營里程,福州地鐵線網運營總里程增至140公里。目前在售的地鐵年票和其他優惠票卡售價維持不變,日常通勤購買地鐵年票將更超值。
賴璇莉/制圖
奮進
攻堅克難 4號線施工仍在推進
4號線金洪區間左線(上游)由于距離斷裂帶相對遠,于今年1月11日貫通,但金洪區間右線(下游)正穿桐口-洪山橋斷裂帶與大夢山-登云水庫斷裂帶交匯處,該施工區域堅硬如鋼又支離破碎,每天進展以厘米為單位。
2021年10月,右線盾構機進入江底斷裂帶,440米的過江段歷時18個月盾構僅掘進61米,每月掘進約3.4米。大量碎(塊)石掉落在盾構倉內,工人需頂著相當于正常大氣壓3.6倍、猶如深潛水下36米的壓力,在倉內密閉、高溫、高濕的環境下作業。
今年2月,右線盾構掘進至567環時再次出現滯排現象,停機連日清理卻未見石塊、泥沙減少。在此過程中,第4次出現江面冒泡,初步研判認為是大量土體損失形成滲水通道,進一步可能造成盾構機掌子面失穩危險。為保障施工安全,福州地鐵集團邀請國內復合地層盾構施工技術體系創始人、知名盾構專家竺維彬等人“問診把脈”,決定采用填倉和江面應急注漿的方案對地層進行加固,之后再開倉清理積土,以實現盾構機安全復推。
目前,填倉已完成,正開展江面注漿作業。由于此次加固范圍較大,后續處置預計還需兩個月,接著才可恢復盾構掘進。
相關鏈接
福州地鐵集團第一季度成績亮眼
福州地鐵集團第一季度已完成投資38.68億元,超序時進度17%,超額完成“開門紅、開門穩”任務,為完成全年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福州地鐵集團重點項目包括地鐵5號線后通段、4號線、濱海快線、2號線東延線一期、6號線東調段共5條在建線路,以及南門兜便民補短板、智慧產業園等項目。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福州地鐵集團全力落實“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推動“黨建領航、經濟領跑、民生領先”行動,以“拼”的姿態、“闖”的勁頭,緊盯任務目標,切實把工作做在前、把進度往前趕,做到開好局、起好頭。
開春以來,福州地鐵各項目迅速投入緊張有序的復工復產中,合理分配、搶抓工期,對跨地、跨省的“人、材、機”采用點對點包車、駐廠保供等方式保障施工生產要素,于1月31日實現50個項目100%復工。2月5日到崗人員超10000人,施工達產滿產。
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原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