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十大福州工匠”王建民的“打磨人生”:從農民工到“拋光大師”
2018-05-07 09:13:59 來源:福州日報 作者:李白蕾 廖云嵐 【字號 大 中 小】
王建民用200倍放大鏡檢查產品表面光潔度。
【成績單】
今年43歲的王建民是一名來自江西的農民工,入職福建華科光電有限公司已有22年。由于他的重大創新,自2006年起每年為公司創造逾百萬美元的產值,于2010年獲評全國勞模。今年初,他又將工業用激光產品表面粗糙度拋光加工至0.08納米,突破0.1納米“行業禁區”,使產品具備了打入航空等國際高端領域的條件。近日,他被市總工會評為首屆“十大福州工匠”。
6日,周末。記者戴上白帽子,換上藍色工作服,套上鞋套,經強風除塵后,進入福建華科光電有限公司勞模工作室(實驗室)。實驗室內,公司高級技師、光學工藝工程師王建民,面對潺潺流動的拋光液和4臺大圓盤狀轉個不停的拋光機,開始了他“打磨人生”平常的一天。這個看似簡單的實驗室其實一點都不簡單,5G光纖和公路測繪儀等精密光學儀器零部件有的就出自這里。
“肉眼看不見的灰塵掉進拋光液,就會使角椎鏡面產生刮痕,從而影響儀器光學效果。所以這里的防塵級別是10萬級,產品表面粗糙度更是精確到納米級。”王建民說。
王建民做的是工業用光學產品,從2012年到2014年,短短兩年,他便帶領團隊將產品表面粗糙度從0.7納米降到0.2納米。之后,向0.1納米的“行業禁區”沖刺,4年后他終于交出0.08納米的完美答卷,為業界罕見!
王建民的創新不只是0.08納米的突破。早在10多年前,他的事跡就已成為業界佳話。
王建民先是做出了用于檢測角椎光學性能的多面光學方磚。“當時這東西要向美國買,對方開出1個1萬元人民幣的高價。王建民不服氣,琢磨了半年,居然自己做出來了,幫公司省了100萬美元。”公司負責人說。
在光膠區域,記者看到操作員將一個個棱片整齊地擺放在光膠盤上,不用膠水,卻牢牢黏住了。“這靠的是分子間的吸引力。以前沒有靠體,光膠盤一次只能加工1片棱片。師傅發明了兩面翻靠體,一次可加工48片。后來,他又發明出三面翻靠體,一次可加工棱片72片,每月加工數從300片增至6000片,僅這項每年就為公司創造100萬美元產值。”王建民的徒弟、NPI項目組長吳金花說起師傅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高科技領域立下赫赫戰功,王建民是海歸還是博士、碩士?都不是,他只是一名僅有高中學歷的農民工,也是華科光電創立至今向社會招收的10名非專業人員之一。
“我知道自己學歷不高,所以一直有危機感。遇到不懂的就問,身邊都是專家,只要你肯問,就有人教你。”雖然剛進公司時只是最初級的粗磨操作工,但王建民一有空就進圖書館或上網自學,每次培訓都積極報名。有一次外籍專家前來授課,他拉著人家問個不停,專家差點誤機。
“第一次知道我能行,是在入職一年后。光膠操作工突然辭職,在無人頂替情況下,我說我來試試,結果一試就通過,那次我知道了什么叫‘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后來,王建民又迷上了拋光,在枯燥的實驗室一干就是十多年。調整光膠臘板的瀝青配比、研究拋光粉的PH值、控制機臺轉速……他從一個個細節去降低產品表面粗糙度,將納米值一降再降,實現了從門外漢到專家的華麗轉身。
采訪手記
英雄不問出處
僅有高中學歷的王建民,用他的經歷證明,只要勤學習、肯鉆研、敢創新,學歷不高照樣能在高科技人才扎堆的行業成功逆襲。獲得公司唯一的“創新貢獻獎”,從市勞模到省勞模、全國勞模,一路走來,王建民的勵志故事在業界傳為美談。此次獲評首屆“十大福州工匠”,是市總工會對他的又一褒獎,同時也是告訴廣大職工——成功不唯學歷,不管你是農民工還是大學畢業,只要你有一顆永遠在路上的進取之心,也許下一屆的勞動模范、福州工匠就是你。